我的父亲孙国范出生于浙东医学世家。自从他祖父孙鹤龄由杭州学医归乡,在浒山东门外孙家塘头南货店弄开设伤外科,以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但凡严重骨折外伤,患者均可住在我家治疗,一如现代住院,贫窘无钱的患者,均予免费治疗,无偿送药。后来,我祖父继承了伤外科,在孙家塘头大塘墩开设诊所,闲时到地头务农,有病人来时坐堂诊病,因兄弟排行居二,乡人尊称其为二先生。尽管略有薄地,兼营伤科,但我祖父生有子女九人,家口众多,生活并不富裕。好不容易把几个女儿比较体面地嫁了出去,没想到战乱频仍,几个女婿先后被抓去当壮丁,女儿们“独个去,领巢来”,不得不带着小孩回娘家居住,家庭经济更是捉襟见肘。
我父亲生于1927年10月,排行第六。1934年就读于绳武小学,1940年毕业于浒山三山小学,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升学。1941年在伤外科诊所为祖父做助手时,他认识到有知识才能挣饭吃,于是借来初中课本补习自学。为了拓展医技,1945年3月,父亲偷偷跑到南山一带的山北独立自卫队学习西医及战地抢救外伤包扎等技术,后来还带回一本医学教材。不久,抗战胜利,浙东游击纵队北撤。父亲于1946年到上海山海关路周泰祥诊所学医,第二年6月回到老家余姚,在坎墩四灶开设孙国范诊所(招牌于1968年毁失)。
1949年5月23日,余姚县解放,次日慈溪县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父亲年方二十三,正值年轻,富有活力,头脑灵活,思想比较先进,对新中国抱有很大期望。1950年,余姚县派工作队进驻浒山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打击地主反动派潜伏人员。父亲积极配合工作队同志,密切合作,抓捕潜伏特务、收缴电台。后参加文教卫生工作,加入余姚县卫生协会,任协会委员。1951年11月,父亲被推选为余姚县浒山区文教代表大会代表,应邀出席大会。1952年2月,经工作队负责人推荐并开具介绍信,由余姚阳明医院委派父亲到余姚初级师范学校校医室工作,同时兼任生理课教师。当时在校读书的姚北学生有张若天、李堪传、孙立道、朱佰祥、张志萱、劳修亚等十余人。张志萱等人经常到校医室帮忙,同父亲关系比较密切。这批学生毕业后,小部分人教书,大多数入职政府机关。这一年,父亲任阳明卫生院工作者协会主任,5月份参加宁波专署举办的防疫训练班学习。1953年暑假,父亲到余姚县医院学习内科,8月份参加宁波专区校医训练班学习。
学习期间,横河彭桥正好暴发钓端螺旋体病,急需抢救队伍,余姚县政府指派父亲带两个护士一个药剂师速赴横河彭桥。共忙了12天,无一人死亡,抢救1800人。疫情扑灭后,医疗队胜利归来,得到余姚县政府高度肯定和表彰。1954年下半年,父亲调到余姚一中当校医,在此期间交结了一批优秀学生,上海曙光医院原院长、上海中医大学内科教授张天、北京炮兵部队首长姜耒垠及慈溪中学退休教师、中国书协会员马君毅等。马君毅在《我与我母亲》中详细记录了他患急性阑尾炎肠穿孔急腹症,父亲全程陪同他从余姚阳明医院乘小货轮船转院到宁波惠爱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并为手术签字的事,称恩师孙国范是他的救命恩人。我父亲八十岁、九十岁生日时,马君毅都来祝寿、送匾。张天在上海工作时,与我父亲书信往来密切,论文交流频繁。他退休后长期寓居海外,2017年5月1日回国期间,特地宴请我父亲叙旧。张志萱对我家也一直照顾有加。1972年,我在余姚师范乡村医生红医班毕业后待业在家,张志萱时任长河区委副书记,特介绍我去长河卫生院拜著名伤科医师劳建民为师,学习伤科。
再说1958年冬季,余姚发生流脑、白喉、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等症状,城南城北两区最严重,宁波卫校派二个班的学员支援余姚,余姚卫校全校支援,再抽调10名医生。那天晚上,余姚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余姚县防疫大队。县长任命我父亲担任队长,根据病人暴发地区比率分配人员,迅速下乡驻乡、驻村、驻点。随后立即查清病人病因,迅速治疗,及时上报,凡发现昏迷、神志不清、高热气喘等即送医院抢救。同时,开展防疫宣传,切断传染途径,消毒、隔离治疗与预防,并培养当地卫生员为骨干,协助开展工作。因疫情发展情况转变,父亲经常转移驻点,夜以继日地抢救病人,三个多月没有回家。江南的雨雪冰冻天气异常阴冷,一到晚上更是难熬,但父亲为了控制疫情、治疗患者,手发紫发麻了仍坚持工作,这样经过12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胜利完成任务。余姚县政府对我父亲的工作态度、抢救能力、疫情控制措施表示肯定,决定重用。1961年,父亲调到余姚县医院保健科任科长,负责全县预疫工作。1962年4月,医务人员下乡工作,父亲被派到临山、泗门、兰塘工作三年,在朗霞公社工作半年,主要搞预防急性肠道传染病、爱国卫生运动,打防疫针、饮水消毒、掘井、隔天河水采样测试、取消露天粪缸、集中造公厕,给群众上卫生课,对饮食水产人员培训和体检,农忙巡回医疗到田头,晚上到卫生院门诊上班。这样高强度工作三年半后,父亲的身体被搞垮,感冒引发重症急性肺炎、肺脓肿,神志模糊,后来由救护车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当时余姚县县长、卫生局局长高度重视,前往医院看望了解病情,要求院长时时向县长汇报病情发展。父亲住院十天后,听说培训赤脚医生教师不够,就瞒着医院去为赤脚医生上课,隔天一次,住院到四十五天出院。县领导照顾他的身体,让他回医院工作。1966年5月,父亲调到余姚防疫站工作。
1967年父亲到梁弄师范工作。师范内开设诊所,对外开放,建立培训基地。1969年,全县招收各乡村医务人员,培养乡村医生,由各乡村推选一名乡村医生,每年一期,设内科、中医科,还带培训人员上山采草药,驻村医疗,吃睡到各家农户。1973年1月,父亲调到余姚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开设全科门诊,用水针疗法治疗老年性疾病、顽固性皮疹、腰肌劳损、颈肩痛及各类风湿性关节炎,配有住院床位40张、配药房护士还有助手。因家人都在慈溪浒山工作生活,父亲决定调回慈溪。但当时余姚县有关单位不同意,好在有余姚初级师范的学生孙立道在余姚市委宣传部工作,在他的积极沟通和协调下,父亲最终于1979年调入慈溪市人民医院,先在慈溪卫校工作一年,后到人民医院门诊部上班,我们一家人终于能够团聚了。
父亲从事医疗卫生数十年,他认识到治病要先防病、治末病,要做到全民防病、治末病。于是,父亲利用有线广播,每月向慈溪全县人民讲卫生保健课三至五节,讲传染病危害及防范措施,讲肝病、胃病、感冒等防范措施,讲卫生重要性,需勤洗手,春季、冬季穿衣服注意事项,四肢防冻等等,受到全县百姓高度认可,人人知晓人民医院有位孙国范医师。1981年父亲退休后,到附海、胜山、崇寿、坎墩卫生院坐诊。百姓知道广播里的孙医师前来坐诊,邻里之间相互转告,知名度再次大振。八年后,广播卫生保健节目停播,改用写稿,送《慈溪日报》刊登。第一年写了八篇,此后每年撰写几十篇,至2011年先后一共发表五百余篇,经常被慈溪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称号。
1994年,慈溪市老干部局开设人民医院分部,专门为离休干部提供医疗咨询、简单治疗,同时也向周边社区门诊开放。市人民医院院长指定父亲到老干部局主持医务工作,配护士一名,负责配药、挂吊针等。当时,老干部局已设办老年大学,每星期二下午有两小时交谊舞学习班。父亲虽然年近古稀,但老当益壮,尝试报名学习老年交谊舞,在老师指导下舞技进步非常快,还经常参加市里的表演和比赛,有时还去宁波参赛。2002年后,父亲认识到人体生物学规律是用进废退,有氧运动能抗击衰老、预防疾病,他主动学习太极拳、柔力球、健身操和广场舞等。同时把运动体会运用到科研项目中,对200名老年人参加的运动开展调研,经过三四年的持续考察,运用统计数据,结合医学理论,撰写多篇论文,其中获全国奖一篇、宁波市级奖八篇。老百姓都知道有一位跳舞的老先生,医学界都知道有位医疗、学术齐头并进的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