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直塘,御潮塘决口,冲出深且宽的水槽,直接填土修补窟窿很难,且更不坚固。于是两边筑直塘,既支撑旧海塘,又拦截潮水向内侵袭。
农民自筑的“内塘”,尽为泥塘,多半规格低下。
海塘连筑护沙塘
三塘(榆柳塘)修筑于雍正二年(1724年),选址保守,塘下涂地离海阔远,塘北已开垦植木棉。雍正十二年(1734年)即围筑四塘(利济塘)。
为何连筑?一步到位岂不省力?2004年2月《慈溪海堤集》载:“乾隆二年复请发公捐款,加筑完固(榆柳塘)。先是余姚海涂历年涨沙,当增筑护沙塘。雍正十二年,于榆柳塘外,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此说将利济塘作为榆柳塘的“护沙塘”而修筑。护沙塘又称外备塘,为保护刚修筑的御潮塘而修筑的外第一道防线。四塘加固后比三塘更高大而牢固。
五塘和六塘同样相继而筑。嘉庆元年(1796年)海溢,利济塘南棉花尽毁,开始筑五塘,东起姚北东界洋浦,西至梁下干墩(今余姚黄家埠镇)。六塘,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修筑,与前塘相隔仅19年,应该也是五塘的护沙塘。
修筑海塘工程巨大,两塘连筑,外塘护沙塘保护内御潮塘。而人们将外塘视为主堤,不断加固,遂成御潮大塘。
人们还在护沙塘外再围筑新塘,如新六塘,可谓护沙塘之外的护沙塘,多重保护,拓展陆地。
筑二塘时间揣测
史料未发现坎塘修建时间。清乾隆四十六年编纂的《余姚县志》(影印本)载“二新潮塘,俗名二塘,又名坎塘。”而之前的《余姚县志》,未见“二塘”记载。此后志书写二塘多引用乾隆《县志》。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述,(坎塘)“东又谓之央水塘、赖水塘。唯梁下距海近,则无此塘。按:(光绪)《县志》仅书二新潮塘……现已成平陆,或变河道,塘身间断无可考稽。”此将位于央水塘及东段三塘误作二塘。在光绪丙午年(1906年)三月编纂的《余姚乡土地理历史合编》说:大古塘后次第添筑者,“……曰新御潮塘、曰坎塘(亦称二新潮塘),上皆明时筑。”薛亚玲、华林甫撰写的《浙江三北平原成陆过程初探》一文说:“二新潮塘夹于潮塘与榆柳塘之间,简称二塘,别名坎塘,在原余姚县境内,大约筑于明末……”坎塘修筑于明代,即1644年之前,显然无异议,然而时间跨度实在大得离谱。
民国《余姚六仓志》载许顾虎所作的《大潮记》:“甲辰七月十八,夜将半,飓风扫地,海潮大作。平地水深三丈,霎时屋宇不见,草舍漂流。夫不能顾妻,父不能保子。男女老幼,尽为鱼鳖……臭气不堪,水陆难行。潮塘南北,居民坐草房如乘烈马,器皿尽赴波涛,得生者十之一;界塘南北,水深丈余,居民得生者十之五;周塘、新塘、散塘,水势稍间,惟大塘以南,室中进水不过二尺……”此唯独无二塘或坎塘,以“潮塘南北”说之。今网络流行的《慈溪海塘》,说法大同小异,二塘修筑时间仍未知。
又如《慈溪海塘的历史演变》:“明成化年间,筑二塘(二新潮塘)。(弘治时期1488-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506-1521年),明世宗朱厚(嘉靖1522-1566年),在坎墩又称坎塘。坎塘的分支有直塘。”上资料出自何处,是否指明弘治至嘉靖年间修筑,均不得而知。
《世事沧桑话海塘》(作者沈信标,载于《余姚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临山》专辑,1996年):“至弘治年间(1488—1505年)筑成二新潮塘(原注:又称二塘)。”由此,冯利华教授图表中的1489年筑二塘似乎形成证据链。更重要的是慈溪海塘多两两相继修筑,四塘作为三塘的“护沙塘”,与筑三塘只隔了10年,六塘与五塘相隔19年。由此是否可推出二塘与潮塘相继而筑?!
海塘民筑与官修
海塘修筑涉及天时地利人和之要素,即前提为海涂涨沙面积大,社会稳定,执政人敢为,多在海溢后,及政府财政充裕。
明清两代海堤修筑经费来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民筑海塘。清康熙及前,民间自筑加上民间筹资。2004年版《慈溪海堤集》载,雍正三年(1725年。多认为雍正二年)筹划修筑三塘之际,吏部尚书朱轼奏:“(灶户)自筑土塘二道,是为外塘。询据土人,俱云:‘潮水从不到塘,若加高三四尺,加厚五六尺,即遇风潮,亦不致冲决漫溢。’查历来内塘系民户修筑;外塘系灶户修筑。今被灾之后,民灶无力,应令地方官动用公费修筑。”上文还有“旧筑土塘三道,最内一道为老塘,即昔年海岸也。”此“老塘”显然为大古塘,二道“外塘”指新塘和潮塘(二塘无史料),均由沿海居民“自筑”。朱轼所说的“自筑”,应为由官府组织,利用徭役役力和民间筹资,政府则不出资,或出资甚少,所修筑的海塘,还应包括二塘。如明成化年间,水利佥事胡复于海口筑塘以御潮,名新御潮塘(即潮塘),就是这样筑成的。为“斥地之利岁登”(开拓土地多收获)而筑。
官府鼓励民众“自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鄢懋卿来余姚整顿盐政——重申“子母传沙”之规,余姚县依此订立《姚灶成规》,谁修筑海塘,谁受惠得益,享有所围土地所有权,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
完全自主修筑的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内塘”,由个体或民间自发修筑的圩堤,范围以围护自己农田、家园为限。“每遇涂老地淡,各丁户筑圩升垦……修筑泥塘”,且成风。又《慈溪海堤集》载:“瑷谕禁碑:自泥牛塘下至备潮塘,靠路地东边,做塘备潮。塘至晏海塘靠路地西边,做塘照老塘路加高三尺,填底九尺,而阔六尺,可以御西水之冲溢……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十三日给。”此属小土塘,也称圩,为低矮小薄的泥塘,补偏救弊,一旦外塘出现险情,可拦截海溢潮水,避免塘内盐仓浸泡、耕地受淹,家园被毁,以此减小损失。
又一类外圩塘。如制卤白地场或近御潮塘涂老地淡已经垦殖的地块筑圩,类似于今海涂养鱼场圩堤。凡有劳力条件的垦户和盐丁,也会修建。
(二)官修海塘。清乾隆元年(1736年)起,实行官修。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出,而从次年起实施海塘赋役改革,废止按亩派钱旧例,由地方大员负责,从公项中动支银两,报部核销,减轻百姓夫役和“亩捐”负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元年,……以(盐课)银八万提充币息,为海塘修筑经费。”盐税,漕粮运输和海防需要,促成朝廷逐渐重视海塘的兴修。由此,浙江海塘向专项拨款到岁修、汛兵配套制度的转变。
晏海塘和永清塘以官修为主,修筑永清塘时启用招募。如埋下仓谢欢招渠荷的113号,每号20丈;其中素、史、秉、直、庶、几、中、庸字号,共长160丈,奉部准销银5597两三钱四分四厘。
由于此项开销实在太大,无力坚持而终止,政府拨部分款,又给税收优惠政策,其余仍要“派钱”。2004年版《慈溪海堤集》“按:(海塘)公捐钱随灶课带征,每钱六文,民国元年停止。”
(三)半官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后,海塘维护实施半官修。《两浙海塘志》载,乾隆十三年二月,巡抚顾琮题奏余姚县三塘、四塘修复的《疏》说:“榆柳、利济两塘,外御海潮,内卫田庐,实为紧要工程。向系有业民、灶自行分段兴修。自乾隆九年以来,三被风潮,民力拮据。上年秋间,风潮骤起,两塘在冲决,以致田禾被淹,即未经坍卸之处亦被潮冲浪击,悉皆低陷,亟宜兴修坚固,以资捍卫。……俱皆低薄,应行加筑,照请以工代振(赈),给发半价……应请照例委员督修,工竣之后,责令民、灶业户,随时自行修葺……”“给发半价”,动用帑银(国库银子),故称利济塘为“帑塘”,半官修经费来自库银。
“按丁捐筑”是另半经费的来源,或按所缴盐额款每钱3—6文(每钱通常100文,相当于3—6%)扣缴。曾向“附近里民”摊派,包括“照田亩派费”。弊端,导致“地棍衙役于中包揽分肥,用少报多”,中饱私囊。而后发展至向滨海各县的所有田产派费,每亩捐钱2文至5文不等。雍正朝起按“三则八涂”(沙地分上中下三则,而下则分八涂,即刮涂、溜涂、运涂、荒涂、草涂、沙涂、涨涂、海涂)课税,上中两则之地,粮由垦户报升,地坍无可生息,粮可豁免。将海塘赋役通过附加税方式转嫁到灶户和民户身上。弊端为“胥吏等仍不免有借端苛索之事”的后顾之忧。如1946年围筑七塘崇寿礼字六灶至义四段头湾段时,据传,时乡长、保长贪污“工赈”面粉及事务费,工程拖延,质量较差。尤以崇三乡段及义四乡段拖延时间最长。1947年冬勉强完工。
当代围塘,1990年代及前,由县(市)、区政府组织,集体出工,政府财政作适当补助。如1964年后,县政府按围筑面积每亩补助15元,公社按投工分发各大队,直至生产队。民修公助。
21世纪,海塘围筑和维修纳入市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真正实现海塘官修。
“增筑”与分段围筑
历史上围筑海塘选址保守,远离潮水线。
民间自筑的外塘泥塘,多成为之后修筑大海塘的基础。民国《余姚六仓志》载:“榆柳塘俗名三新塘,亦曰三塘,清雍正二年(1724年)增筑。”“增筑”无非将土著自筑的圩堤连接,挑土增宽加高,或延长。对于三塘来说,增大加高和连接延伸兼有。由此,清代及前修筑的海塘弯弯曲曲,如坎塘,百米不能通视,不像今日海塘挺直而雄伟。
旧时,围筑海塘任务分派到盐区各团(仓),仓分派给灶区(如礼字灶区、乐字灶区等,后更改为潭或湾、篷),依赖役力或雇佣劳力围筑。太平天国起义后,减轻灶丁杂役。
筑塘靠手掏肩挑。在塘内(南)挖土,以土箕挑到塘址堆土。塘外海涂需护沙,不准动土。民国《余姚六仓志》载:“至已筑利济塘,塘外留护沙二十丈,禁刨土刮淋,勒碑于海塘中道,永为制。”塘内要留护基,挑路需二三十米之距;土越挖越深,塘越垒越高,挑路亦随之加远。挑着一百几十斤的土在堆土中上坡,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工程效率低下。人口少,能围筑海塘的青壮年更少。在冬春几个月进行,往往需要二年才能筑成。然后再加固,至少需三载才完竣。
海涂升涨不一,由县各自为政,一县内同一海塘也分段修筑,时间也有先有后,规格相异,一圈一圈围筑。故三北各地海塘修筑时间、塘址位置和名称也多不同。庵东境域九塘,东起东三下闸口,西至西三安全闸止,长27.2千米,围入面积37104亩,1966年至1978年,历时十二年筑成。
据最近绘制的《慈溪历代海塘示意图》(2016年后),民国及前,唯有大古塘、利济塘(四塘)、澄清塘(七塘)和八塘横贯三北。海塘的围筑,为三北人开辟出立足安身之处,及发展空间。
筑塘标准相异与丁坝
明清时期姚北筑塘,因经费和运输困难,未见抛石甚或砌石记载,多为土塘。而海塘仅“加高三四尺,加厚五六尺”是民间百姓假设,实际要高大得多。筑塘大小随海涂地势高低而定,由修筑七塘最后一段之情形,可见一斑。1946年冬修筑全长15.32千米,分派给崇三、福寿、庵东、大云、义四等五个乡镇修筑。11月6日开工,设计塘顶宽3米,底宽13.85—11.05米,高3.10—2.30米,内坡1:1.5,外坡1:2;由西向东渐增高大。因北距潮水线已阔远,多系盐场白地,仅用粗石护堤。
丁坝促淤。慈溪始于1970年代初。笔者在21世纪初,亲眼所见在西三直塘北端的丁坝上所发生的事故。涨潮时,潮水由西边而来,而且速度很快,仅二三分钟时间便漫上丁坝。七八位同去的同事,来不及逃离百米长的丁坝,只得抱住北面的大石呼救,后由渔船前来救援,才得以脱险。笔者几人离十一塘近,加快撤离。时潮水已漫上坝面,顺着西浅东深的水沟向东流去,前面有一人因蹚水沟脚不稳而跌落丁坝东侧潮水,后面一人急忙脱下衣服,跳入海潮前去营救。在湍急的潮流中身不由己,无法靠近海塘,约20来分钟,由停泊岸上的汽垫船前往营救,救上救人者,而跌落者遗憾丧生。
海涂由淤沙堆积而成,看似坚实,人踩上去只会陷落一个浅浅的脚印,然而沙土很脆,经不起潮水冲击。1972年夏,浒山区在四灶浦西岸北端海涂曾想以混凝土箱格——长宽高分别为80厘米、40厘米和40厘米,空心呈“曰”字形,重约100千克,作丁坝试验。将其平放在海涂,一昼夜经两潮冲刷之后,均东倒西歪,底下冲出20余厘米的水洼,试验失败。2011年11月,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位于慈溪市东部龙山、掌起两镇的东北部滩涂上,工程西起淹浦、东至镇海泥螺山,同时开建4条丁坝招标。
海塘岁修与“提标”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姚北海涂连续坍陷,岸线内移8千米,沿大古塘8乡之地全沦陷于海,灶丁大批逃离。元至正元年(1341年),改为石堤。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加固和增筑完成。
分段围筑海塘,标准不一。历史上曾采用疏浚塘河,便于抢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浙江按察司(水利)佥事黄光升,首创筑塘按《千字文》分段编号,每字号长20丈,在海塘立石标记,并设塘长、塘夫专管。此法推广。今宗汉有玉字地、横河有相字地等村名,或缘起于筑塘编号。
清康熙末年始,姚北海塘逐渐建立岁修制度,塘工、塘汛配套。绍兴设海防同知(佥事)一员,专司海塘岁修。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二十四日,谕令户部赈济江浙潮灾并修筑堤岸。“其应免钱粮田亩,即详细查明请蠲,凡海潮未至之村庄,不得混行滥冒。至于紧要堤岸冲决之处,务须速行修筑,无使咸水流入田亩。”浙江巡抚佟吉图随即驰赴灾区查赈,“海塘冲塌原来例有岁修、有民户承修,现在一概官为给值,动用正项钱粮,着令册报核销。”以工代赈,官给半价代修。旋建立营汛组织,管理海塘,随设海防兵备道统管,后归宁绍台道管辖。将维修分为小损即修、不可缓待者抢修和岁修三类,并建立保固、赔修制度。
清乾隆元年(1736年),高宗颁谕,堤岸维修工程,确估后于存公项内动支银两兴修核销。17年后因不堪重负,下令取消改革,恢复乾隆元年之前办法,小修仍然由民间自行解决;惟大修才能得到朝廷资助。乾隆十九年(1754年),从额设的千名海塘兵中,选400人作为“堡夫”,帮助民间修筑小的土塘坍损。乾隆二十三年,依千字文编列字号碑碣777座;通塘长1.5万余丈,每20丈立碑一块,明确维护责任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还在塘边排积土牛1554座,每10丈设一个土牛,故称四塘为“泥牛塘”。
八塘,庵东区抛石护塘,每米约8立方米,1960年至1965年砌石护坡,浇注混凝土灌桨。九塘以抛块石护坡,仅龙山为砌石。十塘至十二塘外护坡均砌石,有的地段筑防浪墙。十一塘今已建高速公路。
海堤“提标”,即改建高标准海塘,称为“安澜工程”。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堤顶路面修复、海堤防浪墙加高、加固处理海塘局部段防渗工程、设海塘安全监测设施等。2018年7月,慈溪市对一线海塘镇海界-四灶浦段实施安全设施工程。其间四灶浦-淞浦段实施安澜工程,长27.7千米,于2022年7月开工,2023年11月竣工。提高标准为100年甚至300年一遇。至2023年12月,前湾新区十塘、十一塘提标至100年一遇,慈溪市海塘防潮标准100年一遇以上占13%,50年一遇的占50%,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沿海防御体系。
三北围涂总面积
2006年前,慈溪市陆地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不含海域,未计入1954年后新成陆土地)。2007年,浙江省相关部门重新测定,改为陆地1361平方千米,此显然不完全包括十一塘(2004—2012年围筑)至十二塘的围涂面积。
2011年,三北平原总面积约1027.42平方千米,依照成陆先后从南到北分三部分:自大古塘以南至沿山北麓的近山湖积-海积平原,面积有144平方千米,大古塘以北至利济塘(四塘)区块330平方千米,四塘以北至沿海一线海塘(或止于十一塘)区块面积约553.42平方千米(出自《浙江三北平原成陆过程初探》,作者薛亚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就是说,2011年大古塘以北围筑海塘成陆面积883.42平方千米,需加上十一塘至十二塘约33平方千米,合计916.42平方千米,陆地总面积也应扩至1394平方千米,大古塘以北围涂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65.74%,约占三分之二。
可以说,千年来,慈溪多建在了新围垦的杭州湾南岸涂地之上,其所形成的围垦文化,名副其实,举足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