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志办王孙荣老师提供了北京图书馆藏《火氏家谱》电子版;2024年初,上海闵行区火懿嵘先生等一行前来观海卫寻根问祖,也提供了一些《火氏家谱》页面以及上海申浦火氏续谱传说的记载。
北京图书馆藏《火氏家谱》,记传十六代,现今观海卫镇域内,已无火氏后人居住。然而光绪《慈溪县志》《溪上遗闻》等史籍,载其两朝忠勇、功德事实,可谓照耀古今,灿若日月星辰,火氏为不朽不陨矣。
观海卫火氏尊火旺为始祖。火旺,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即同安侯讳真后裔。《溪上遗闻》记:“火真,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出塞战殁,子孙世袭观海卫千户。”
洪武三年(1370年),火旺随父出征,屡获奇功,历升山西河南都指挥佥事,又建大功。皇上依准:“火旺与我有功,久后子孙与他世袭指挥佥事(正四品)。”明永乐二年(1404年)调山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永乐七年(1409年)去世,封骠骑将军。
二世祖火诚(一作火成),火旺之子,明永乐七年(1409年)袭调浙江观海卫,世袭指挥佥事,防镇海倭,遂入籍宁波府慈溪县。《火氏家谱》认为始迁观海卫的是火诚,而以火旺为始祖,其意在于尊重父辈。然据明嘉靖《观海卫志》,有指挥同知(《明史·职官志》:从三品)四员,火旺即是其中之一,在明永乐七年前,火旺已任观海卫指挥同知,观海卫火氏之始祖之名其实不虚。
火氏自明代起屡获“诰命煌煌、铁券赫赫”,因此存有家谱“编次井井”。不料康熙丙辰年(1676年),因海寇猖獗,万户逃窜,卫城一带掳劫一空,火氏族谱更是复不可得。
舜文之父启新,火氏第九世人,字东生,号黻观,一心重建家谱,不断关心、稽考、整理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说起他的先世鸿勋伟烈,高节清芬,相继杰出,就想将先世勋猷数著多位祖先,请当代贤公卿一一表彰以垂不朽。康熙八年(1669年)请好友赐进士第、吏科都给事中、候补少卿、前丁酉典试江西、内翰林院庶吉士王益朋作《忠勇录》,记火氏先祖之伟功。王益朋写好后,嘱咐赵点将《忠勇录》书写出来,以便勒石立于火氏家祠中。加上赵点与启新也曾在京师缔交,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好朋友,二友相请,赵点于是仿曹娥碑体,手书了王益朋所赋《忠勇录》勒石家祠,了却了黻观先生的一份心愿。
卫城遭劫次年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启新临终时再次郑重地对儿子舜文和他的二位兄长说:“族谱万不可已,第我躬未逮,尔等其亟留意焉。”
戊戍(1718年)春,舜文检阅《追远》一簿,只有六世至十世支派嫡传,某属某之子,某为某之父,未及详载,而世系大概犹存。即遵先父之命,确依世次,略远详近,敬写一图,期于分支别派中见同源共本,而重建《火氏家谱》。
《火氏家谱》圆成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署忠勇堂。此家谱为手写兼手书上版的合成本。
重建《火氏家谱》者为火政升,字舜文,又字澹园。
谱中对“政升”两字,多处有括擦的痕迹,不知何故?启新生有三子:长子象升,字麗文;次子运升,字开文;三子舜文。由此可知,“舜文”只是字,如麗文、开文;“政升”才是名,似象升、运升。所以,三子应写作:“政升,字舜文,又字澹园。”
《火氏家谱·重建族谱引》的钤尾,有三方印章,其中有白文“忠孝世裔”、朱印“十世孙政升”,印文清晰。参考两序,可见编纂者确为“政升,字舜文,又字澹园”者无疑。
《火氏家谱》首载两篇序文后,插入继贤手笔。继贤,字景行,号钧人,国学生,是家谱编纂者舜文的孙子,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十四日寅时。他在家谱中留下手笔,对《火氏家谱》有所补续。
谱中所见最后年份是1899年:“国治,廷瑛长子,号端卿。娶陈氏。……陈孺人,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廿一日丑(时),卒于光绪廿五年(1899年)十一月廿七日寅时。”1899年这个时候,继贤已经不在世了,可见继贤之后,对《火氏家谱》又有所新增。
《火氏家谱》除封页外,有《陈序》一篇计三页,《韩序》一篇计二页,《继贤笔》及《家训遗诫》二页,《重建族谱引》及《忠勇录》四页,文选部分共十一页;其后是《世系》二十六页;后增四页即“增六”一页,“增七”一页,“增十四”一页,“增十六”一页(其中留有若干空白页供后人填写),共计三十页。加上文选部分十一页,内页共四十一页。再加上封面二页,全谱共计四十三页。
《火氏家谱》全一册,卷内篇目有:
《序》,陈宸永子丹氏题,耳题作《陈序》;
《火氏重建族谱序》,韩滌汉濯氏拜撰,耳题作《韩序》;
《先大人家训遗诫四则,先大人作〈铭〉继述于后》,耳题作《家训遗诫》;
《重建族谱引》,十世孙政升敬书,耳题作《族谱引》;
《忠勇录》,钱塘王益朋撰,兰雪赵点识并书;
《世系》,耳题为《火氏家谱·忠勇堂》。
观海卫《火氏家谱》叙火氏之源渊,说法有二:
一、“吾郡观海卫火氏,先世河南祥符县人,系出同安侯”,认为是同安侯讳真后裔。《溪上遗闻集录·卷三·七》:火真,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中归附,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成祖起兵,从攻真定,袭大宁,战郑村坝,累迁都督佥事,封同安侯,出塞战殁,子孙世袭观海卫千户。
二、十二世孙继贤手笔:“予火氏始祖讳济,乃汉时助诸葛武侯征蛮,屡获大功,分封罗甸国王,世守其土。未考何朝召入内地,然元史中有二十余代,均授王爵,移镇各省。是以明初从河南调山西,又灭倭于浙观,遂居焉。”
据说在三国时期的罗甸地区(今贵州一带),有一位名叫火济的英雄人物,属于苗族。当蜀汉国的南夷领袖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率军南下征讨。火济在这个关键时刻,率领族人走出营地数百里,携带丰富的物资,包括金银、衣物、武器装备、战马车架以及民夫,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军队。
战事结束,刘禅因此被封罗甸国王。火济长期为西蜀政权镇守南方,他的忠诚和贡献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他已年届一百零四岁,尽管不能骑马,但仍然坐在滑竿上指挥战斗,最终取得胜利。火济的后裔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以他名字中的“火”字为姓,形成了火氏家族。因此,火济被火姓后人尊奉为火姓的得姓始祖。
火氏的得姓在网上大致有七种说法,观海卫《火氏家谱》则记有其中二种说法,而观海卫火氏始祖为火旺,则是毋庸置疑的。
始祖火旺和以下至十四世,人口虽然不多,却代有英才,《火氏家谱》和地方史籍对此均有记载:
始祖
火旺,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即同安侯讳真后裔。洪武三年(1370年)随征,屡获奇功,历升山西河南都指挥佥事,又建大功,奉钦依:火旺与我有功,久后子孙与他世袭指挥佥事。永乐二年(1404年),调山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正四品),永乐七年(1409年)故。明嘉靖《观海卫志》记火旺任山西都指挥佥事后调任观海卫任指挥同知,从三品。
二世
火诚,旺子。永乐七年袭调浙江观海卫,世袭指挥佥事,防镇海倭,遂入籍宁波府慈溪县。火诚,明嘉靖《观海卫志》作火成,“字用中,本卫指挥同知旺之子。弘治间,廷遣附马崔开浚运河,成以督运至淮,崔勒部军浚之,以威胁成。成曰:‘吾军万里飞挽,劳苦极矣!今复尔,是填沟壑也!,身当之。奏闻,获寝,人多其能。又精于弦调,海内知名”。
三世
火瑛,诚子。正统九年袭世袭指挥佥事。景泰元年征剿金、处等府叛贼,至南湖地面杀败贼众,生擒贼首陈林、陶得一于麻洋;生擒俞佛容、叶深四、章尚质等。景泰二年(1451年),又生擒贼将朱得一、蒋深等,屡建勋功,晋升本卫世籍指挥同知。
四世
火铭,瑛子。成化七年(1471年)袭世袭指挥同知。
五世
火昂,铭长子。正德元年袭世袭指挥同知。卒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封怀远将军。
六世
火雷,昂次子。嘉靖十五年(1536年)袭世袭指挥同知。卒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封怀远将军。
火斌,昂三子,字德光,号鸡山。中嘉靖壬午(1522年)科武举,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愤倭乱毒民,请随军报效。时总制王授以军前赞画官。督大军追倭于石牛港,倭以火毬抛公船,公手接毬,还掷倭船,焚死无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复追倭于莲花洋,陷阵,公奋力先登,斩倭三级。力溃不支,被倭所获,支解其体,投之海中。总制王奏闻,钦命封忠勇公。
七世
火天祯,雷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袭世袭指挥同知。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命案解任广东海豊军,即于两广军门效用。万历二年(1574年)倭攻陷双鱼所城,督兵截杀于儒峝、苏村等处,亲斩倭贼首级三颗,议叙三等,赎升二级。万历四年(1576年)正月,又督兵至六湾古墨坑,斩获贼首邓胜龙等。本年十一月,又大征罗旁,斩贼级五颗。又岭西,杀贼将首级,先后屡获奇功,仍复授祖职指挥同知。卒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封怀远将军。
明嘉靖《观海卫志》载:“火天祯,字维周,号及泉,本卫指挥同知。自幼聪察,有风干。应袭时,总兵俞委领下八山捕盗兵船,哨守松江,工部侍郎赵赏银六两;随委选带精勇,往金山剿贼,兵部侍郎赏银拾两。又同指挥陈聪前往王江泾截杀,克捷纪功。巡按御史直隶周委往闽行,与同知都文奎策应。时倭贼四百余,由跨塘奔突斜塘。同把总孙敖奋勇堵截,桥不得渡。贼众二百遂由洙泾直冲斜塘,祯督兵霸塞敌门,锐杀贼众,余复遁洙泾,获夺夷器五千余件。仍饶兵追征洙泾。敌退,地方居民始得获业。
松江知府方廉备礼迎劳之。今袭职参府厅用,人称其能。”
八世
火应时,天祯三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袭指挥佥事。卒于崇祯三年(1629年)二月,封明威将军。
火顺时,字云岗,礼部儒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追封骠骑将军。
九世
火豫光,应时三子。崇祯三年(1630年)袭世袭指挥。
火启新,顺时长子,字东生,号黻观,功授参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追封骠骑将军。子三:长象升、次运升、三舜文。
火毓明,顺时次子,字二生,国学生,考授县丞。
火耀新,顺时三子,字暎五,国学生。
十世
火象升,启新长子,字麗文,功授参戎。
火运升,启新次子,字开文,中式康熙壬子(1672年)科武举。随征,功授左都督佥事。初任湖北襄镇游击,补任湖南镇筸镇游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封骠骑将军。
火政升,启新三子,字舜文,又字澹园,国学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覃恩诰封文林郎、知江南扬州府宝应县事。
火日升,毓明长子,字光文,中式康熙戊午(1678年)科武举,兵部效用,授游戎。
十一世
火秉礼,舜文三子,字有方,又字立山,号再思。由国学生投效江南河工,初任徐州府宿迁县主簿,升扬州府宝应县丞,署徐州府豊萧碭河务通判。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授宝应县知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翠华南幸,办本县大营,赐克食,随赴徐州云龙山行在引见,召对记名,赐貂皮、缎疋。覃恩诰授文林郎知扬州府宝应县事,进级二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续办翠华南幸大营,三赐克食,御饭,鹿脯,缎疋。
火秉忠,两赐粟帛黄衣。
十二世
火绍箕,秉仁子,字星南,号达泉,国学生。
火继宗,秉礼长子,字逸安,号竟亭。由国学生遵豫工,例授县丞。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分发江苏,历任抚院巡捕、布政理问、震泽县丞、吴县分防。乾隆四十年(1775年)卓异,正荐署理镇洋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大差,承办穹窿山座落,随赴浙省赍领御书墨宝。奉旨派随亲王查勘镇江龙潭道路,赏赐克食。续任靖江县、荆溪县,管解甘省肃州。辛丑四十六年(1781年)备用绸缎,随制宪淮徐,堆收楷料,查放宿迁灾赈。又任萧县、江宁县、昭文县承办。辛丑四十九年(1784年)大差,随营花贡协办灵岩支应,赐赏缎疋,于本年调补太仓州宝山县。辛丑五十年(1785年)十月引见,实授于辛丑五十五年(1790年)五月廿二日考终官署。
火继贤,秉礼次子,字景行,号钧人,国学生。
火继良,秉礼三子,字谦恕,号履桥,国学生。
十三世
火振裕,绍箕长子,字承业,号以恒,国学生。
火吉祥,继宗长子,字余庆,号□□,国学生。
火吉辉,继宗次子,字燦明,号□□,国学生。
十四世
火廷瑛,吉辉三子,字益山,号瑩斋,国学生。
……
《火氏家谱》薄薄一册,除记载历代精英事迹外,其他信息量也很丰富。兹录其卷首二序,全文如下:
陈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则君德之昏明、臣道之忠佞、宫闱之淑慝、国祚之修短、制度纪纲之沿革张弛、户口民风之繁耗厚薄一无可考,故史不可不作也。家无谱,则源流无据、大小无宗、亲疏无别、昭穆无论,即官爵、德行、名字、里居、生卒、墙墓、妻妾、子女俱茫然而难稽,故谱不可不作也。
吾郡观海卫火氏,先世河南祥符县人,系出同安侯。
始祖旺从明太祖立奇功,世袭指挥佥事。永乐七年,其子诚由山西调袭浙江观海卫,盖谱中所序为二世祖者,实迁慈之始祖也。一脉递传,世其官禄者几三百祀,皆能为国家捍卫封疆,廓清啸聚。其尤著者六世之忠勇公,愤倭冠猖獗,以武科效力行间,始则败倭于石牛港,能手夺火器,回焚贼舟;继则追倭于莲华洋,身先士卒,竟以死狥。宜世宗当日有“忠勇”之褒也。
迨我朝定鼎以来,勋阀既废,而子姓仍能以武世其家。壬子、戊午,伯仲联登乡荐,居官绰有祖风。屈指十世,簪缨蝉冕,绳武接踵。先人为胜国之忠臣,后嗣为太平之良将。是火氏荷恩两朝,忠贞世笃,想其家乘麟炳可观,乃兵燹之后,故牒不存,仅遗《追远》一簿,盖亦鲁壁之灵光云尔。
吾友淡园先生,孝友之君子也,忧世系之无征,惧后昆之陨越,仰遵赠公(指去世的父亲)之志,稽之残帙,手辑成编,脱稿三年矣。今冬淡园将有淮上之游,珍藏行箧中,欲偏求当世如椽之笔,以焜耀宗谱。适遇余于武林旅次,不鄙固陋,持以示予,并请一言以弁其首。余受而卒读焉,见其世次灿若列眉,支派了若指掌,阙疑存信,详亲略疏。虽于庐陵、眉山两家作谱之义例未能悉符,然其缵承垂裕,敦宗睦族之意,洋溢于楮墨之表,俾读者油然自生其孝弟,其足以兴起族人而昭兹来许者可知矣!抑余念有明指挥千百户,分隶吾郡卫所者,不下百家,世远代更,大都凋残澌灭,其不为若敖之不祀,栾卻之式微者,尚有几姓哉!乃火氏既能绍述箕裘,复克修明谱牒。念兹象贤(能效法先人贤德的人),令我愈思其世德,况淡园名列成均,志图进取,倘以今日作谱之才,异日进而作史,必于古今之治忽兴衰、是非得失。有综核而谨严者,天下且谓良将之门,更有良史矣,又岂独火氏一姓之谱之足以不朽乎哉!因承命而僣为之序。
康熙六十年(1721年),岁在辛丑十月既望,鄞江同学弟陈宸永子丹氏题于武林沈氏之续咏楼。
火氏重建族谱序(韩序)
火氏为吾乡望族。予自幼知居卫者分官、民两家,而火为官家。声名固籍甚也,其先世多有功于王家。袭指挥、赐铁劵,诰命彪炳,人多传之。登其堂,仰观“忠勇”匾额,知非无征矣,独其族谱予未之见。今舜文以重建谱示予,始晓其世系大略,而舜文一腔仁孝,触予至性,岂浅鲜哉!
夫族之有谱,以序昭穆,分大小宗,源流烱然,俾后裔笃亲亲之谊,无众寡大小,贵贱贫富之殊皆得立焉。然而有有者,有无者,有兴者,有废者,有兴而复修者,有废而不举者,盖即一谱之有无而可以知孝弟之盛衰矣。舜文前代壮猷媲方叔,赫奕宦途,非无谱也,而忽亡于海寇之手,其尊大人亟欲重建而未果,此固孝子善继善述之责也。而舜文果惓惓于心,检《追远簿》而重建之,于远者从略,于近者从详,世次晓然可纪,盖仁孝固结亦已有年,故一旦勃发而不能已也。又笔墨矜慎,存信阙疑,无毫发假借,直道章明,与良史阙文无异,忠孝一理,亶其然乎。噫!予阅是谱而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况为人后者乎?凡为子孙者闻之而亦可以兴矣!
同学弟韩滌汉濯氏拜撰。
上录观海卫《火氏家谱》之二序。现更转录明嘉靖《观海卫志》卷三《忠臣》篇中关于火斌的一段文字,以知“忠勇”两字于火氏之渊源。
忠臣
火斌,字德光,号鸡山,指挥同知昂之子。幼通儒术,倜傥有大志,尝以母病,尝糞转甜,哭泣告天,愿以身代。及壮,中武举乡试者二。
偶客游吴下,有富人馆之者。一日,斌就寝,主有爱妾扣其门,斌严词却去。次日,不以告其主,易馆邻家。妾不知,夜复扣其门,为主所获,始觉其故。主心甚敬于斌,斌终不以告也。
三十二年,愤倭寇毒民,慨然曰:“吾将种也,誓不与戴天!”遂诣军门请军报效。时贼巢马迹,斌率舟入营,贼灼火球抛斌,斌手接球还掷,火焚贼舟,溺死者无数。都御史王匾“忠勇”二字以旌之。
三十三年,与武举黎俊民、应袭魏本、康阜督水兵追贼于普陀山,阵陷,斌奋勇先登,力溃不支,遂遇害。贼肢解其体,投之海中。
夫斌忠孝得于天性,而又素行光明,故临难而不少挫如此。古之人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又曰:观大节必于其细。
呜呼,斌亦卫之人杰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