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段时间,市民孙先生总被胃部不适困扰,为弄清病因,他及时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先后做了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可当两份报告结果出来时,孙先生却犯了难——胃镜报告提示胃黏膜可能存在“萎缩”,病理报告却说“非萎缩”。“同一个胃,怎么两份报告结果不一样?到底该听谁的?”带着这样的困惑,孙先生找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宁波市杭州湾医院)消化内科的潘宜久医生寻求解答。
要理解这种报告“打架”的情况,首先得搞清楚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各自的“职责”。潘医生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胃黏膜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里面有许多小工厂(胃腺体)在忙碌地生产胃酸和消化酶。胃镜是宏观的“地貌观察者”,当医生操作胃镜检查时,他们通过内镜的摄像头直接观察你的胃黏膜表面;病理活检是微观的“土壤分析师”,当胃镜医生发现可疑区域时,会使用微型钳子取下几小块胃黏膜组织(通常直径约2-3毫米),送到病理科进行显微镜检查。
那么,为何会出现胃镜提示萎缩、病理却显示非萎缩的矛盾呢?潘医生进一步解释,背后有多种常见原因:“首先是取样误差,胃镜活检时取的组织只有几毫米,可能刚好没取到真正存在萎缩的区域;其次是主观判断差异,不同医生对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的判断标准可能存在细微差别;再者是病程阶段因素,胃黏膜萎缩可能处于早期,仅局部轻微改变,尚未达到病理诊断的萎缩标准;另外,检查技术因素也可能影响结果,比如胃镜设备的清晰度、病理切片的制作质量等。”
面对两份“打架”的报告,患者该重点关注什么?潘医生给出了明确建议:“首先要明确,病理结果是诊断胃炎类型的‘金标准’,当两份报告冲突时,病理结果的权重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胃镜报告没用,它能提供胃黏膜的整体状况,帮助医生掌握全局。”
同时,潘医生特别提醒,即使病理未证实萎缩,胃镜报告提到的异常信号也不能忽视。“比如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等表现,说明胃黏膜已经处于脆弱状态,提示有慢性胃炎存在,要及时干预:首先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若阳性必须优先根治;同时遵医嘱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等控制炎症活动;针对腹胀、腹痛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缓解不适。”他告诉记者。
对于报告不一致的情况,定期随访更是重中之重。潘医生强调:“如果胃镜怀疑萎缩但病理未证实,建议1-2年后复查胃镜,并且复查时要强调多点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如果检查中发现糜烂,哪怕只是‘点状糜烂’,也需要治疗后及时复查;另外,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胃镜,将其作为胃部健康筛查的常规项目。当然,具体的随访时间和方案要因人而异,一定要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
■全媒体记者 杨昀
通讯员 陈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