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卫组织批准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背后——
张云涛的“除夕答辩”

  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已将11款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成为人类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让国人骄傲的是,在这份清单中,不乏中国疫苗的身影——“国家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马当先,其研发的灭活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授权的非西方国家新冠疫苗。这款疫苗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是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前不久,他上榜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张云涛带领团队正日夜兼程地继续与病毒赛跑,推动着奥密克戎株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

  创造奇迹

  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喜悦氛围。对于张云涛和同事们来说,一场与病毒较量的持久战就此拉开了序幕。“我们诊断团队对病毒进行测序之后,发现这个病毒不在已知的4种冠状病毒之列。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个新发的传染病体系,所以在疫情初期,我们就决定要做疫苗研发。”张云涛回忆。

  那个春节,张云涛是在战斗中度过的。新冠疫苗究竟该走哪条技术路线?在所有的技术路线中,灭活疫苗是传统疫苗,技术和工艺成熟、质量可控、安全性好,目前仍然是疫苗市场的主力。婴儿出生后接种的疫苗都是灭活疫苗。因此,灭活疫苗也成了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点。

  目标明确,迅速行动。中国生物所辖的北京、武汉两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立即开启了背对背研发。“为的就是增加‘双保险’。”张云涛说。

  从研发初始,中国生物就明确,生产车间的建设要与实验室研究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疫苗研发成功后第一时间就能投入生产。凭着破釜沉舟的精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仅用60天时间,就建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新冠病毒疫苗生产车间,创造了奇迹。

  以身试苗

  疫苗的研发,困难很多,大家最怕的是没有时间。发酵、灭活、纯化等生产工艺研究,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等动物体内评价,覆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人体临床研究……每一步走过后回头看,都充满着惊险。

  2020年2月,参与试验的7种动物都获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之后,喜讯不断: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研制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紧接着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也获得成功。4月,两款疫苗相继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有一个小插曲,张云涛很少向外人提及。在还未获得临床批件之前,包括他在内的多位所领导就已经提前带头注射,“以身试苗”。“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虽然是超常规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来的,但一点没有违背科学规律。该做的试验一个不少,该走的程序一个不缺。做了一辈子疫苗,这个底气和信心我们还是有的。”他说。

  之后两期的临床试验也的确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接种的4064人,从儿童到70岁以上的老人,无一例明显不良反应,均产生了高滴度免疫应答。

  领跑世界

  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时,团队遇到了一个“自豪”的麻烦。张云涛解释,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是在流行区域为流行人群接种疫苗后,对疫苗的保护性效果进行观察,也就是要在疫区“抓出病例”。而当时,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这也意味着,试验场必须移到国外。这是中国疫苗首次大规模走向海外。

  疫情后的第二个春节,他依然是在战斗中度过的。大年三十晚上,他带领团队进行了视频答辩。面对250多位世卫组织专家提出的尖锐问题,张云涛回答得有理有据、科学严谨,使得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博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认可。去年五一假期,他们对世卫组织的问题进行了答复。3天后,世卫组织批准了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

  “这意味着,世卫组织将中国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在张云涛看来,消灭一种传染病,与登月同辉。

  摘自《北京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文摘
   第A03版:文摘
   第A04版:天下
张云涛的“除夕答辩”
北半球多国遭遇 高温“烤”验
易烊千玺,路漫漫其修远兮
18天内 欧洲4国领导人辞职
解救小象莫莉
美国中产阶层 正在改变生活方式
慈溪日报文摘A03张云涛的“除夕答辩” 2022-07-30 2 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