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慈溪乡村,处于一个贫困的时代,人们吃得饱但吃得不太好,穿得暖但穿得不太光鲜,物资的稀缺,是生产力的低下所决定,而文化生活也是极度贫乏。
那个时期,家家户户都装有有线广播,早上一首《东方红》唤醒人们起床,晚上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催促大家睡觉,千篇一律,天天如此。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广播里天天都是《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的选段,可以说都耳熟能详了,老百姓都能哼上几句,几个年轻人则会共演一段《沙家浜》里的《智斗》选段,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演得惟妙惟肖。然而久而久之,就乏味了。后来学大寨,余姚姚剧团沈守良唱的《六十六个头》也唱了很长时间,乡村中没有电影院,散场电影也少,为了看一场电影,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也是常事,虽然也只是几部老掉了牙的旧片子,诸如《列宁在一九一八》《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记得有一次,横河四中大操场放映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因是新片子,虽然来回有三十里路,还是约伴去看了,一到那里,真的是人山人海啊。
农闲时或逢年过节时,喜欢热闹的人会向社员兜几个钱,请说书人晚上或下雨天来说书,有一人的,也有二人的,说一些老百姓喜欢听的传统剧目,像《郭子仪》《大红袍》《七侠五义》《包公打銮驾》等,几里外的人闻讯都会赶来,把个小晒场或仓库屋挤得满满的,直到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时,才依依不舍地慢慢散去。
粉碎“四人帮”后,那些样板戏在广播中的出勤率慢慢降低。随着政策逐渐开放,一些脍炙人口的老歌曲开始出现,人们的心也萌动起来:要是那些久违了的老戏、老电影重新与大家见面,该多好啊!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大地,文化界文艺界党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逐步贯彻落实。许多被禁锢多年的电影戏曲开始逐步向农村放映或公演,人们渴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1979年的上半年,公社的大会堂刚刚新建,座位是松杂木做成的没有靠背的长凳子,只是在长凳上用红漆刻写上几排几座,就算分隔开了,整个大会堂有八百个座位。不想这简陋的公社大会堂竟然会因电影《红楼梦》一夜成名,而我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也成为“吃香”的人物。
正当公社大会堂刚刚建好,尚未举办过一次文化活动之时,九月间,突然接到上级文化部门来我们大会堂放映电影《红楼梦》的通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天大的喜讯,因为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压抑,人们对古典戏曲的喜爱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戏曲电影《红楼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早想一睹为快啊。
当时我担任公社团委书记,领导就让我负责电影票的销售,每票一角五分。消息发出去后,来购票的人蜂拥而至,完全出乎公社和电影公司领导的意料。那时正值九月,天气还比较炎热,天东公社大会堂周围人山人海,场面极其热闹壮观,到处都是等待看《红楼梦》的人群。为了能尽量满足人们的愿望,决定停机不停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一部片子放二小时四十五分钟,一天连放七场,场场爆满!近地的家家来看、人人来看,走十几里路的算近的,胜山、桥头、匡堰等周围的观众也纷至沓来,有的甚至从几十公里外赶来,有的拿到电影票后,马上约上长辈、邀请亲戚、叫来朋友;年轻人则精心打扮,借此机会用自行车把恋人带来,趁此机会请饭促进感情的发展;电影放映期间,似乎碰上一件大喜事或重要节日一般,个个兴高采烈,眉开眼笑。有的观众一连要看三四场,为了能看到林妹妹的一只脚,还要继续看。在放映《红楼梦》那几天里,万人空巷,周围的几个村庄男女老少都集中在了电影场四周。
那段时间里,《红楼梦》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中心,为林黛玉、宝玉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为王文娟等演员的精湛表演所倾倒,对各位演员的演技佩服得五体投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黛玉焚稿》《问紫娟》《宝玉哭灵》等唱段,在广大老百姓中都已耳熟能详了。
电影连放了七天,我这个负责卖票的也成了“红人”,非常“吃香”,许多人都争相向我要电影票,有的挽亲托眷,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求着我。七天里,我几乎没有在家里睡过,亏得大家努力,群众自觉,才没有发生事故。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事业也迎来了春天,放的影片也慢慢多了起来,如《追鱼》《西厢记》《梁祝》《碧玉簪》,上海静安区越剧团著名演员戚雅仙、毕春芳也来浒山人民大会堂演出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始越来越活跃了。
现在,从城市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不但物质生活富有,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当富足。党和政府组织送电影下乡,送戏到村、社区;打开电视机,一天二十四小时各种节目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满的,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
回首往事,感慨万分,那年那月,一部万人空巷的《红楼梦》展示出我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也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