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海地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积芳终焉周巷镇
王孙荣

  杨积芳(1853—1931年)是民国初年余姚的文坛祭酒,①以文章节谊表率群伦。他早年追随朱逌然、鹿传霖幕游湖南、四川、河南,阅历丰富,见闻广博。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举人。光绪十九年参与《余姚县志》编纂,②民国七年(1920年)任《余姚六仓志》总纂,对乡邦文献的整理汇编功莫大焉。

  杨氏世居余姚开元乡下沙畈,也就是今天的余姚市马渚镇下沙畈村。其五世祖杨邦彩以经商致富。高祖杨成九创业姑苏,称素封,回乡建祖庙、立祀产、浚修牟山湖。后人亦商亦儒,世代书香,俨然为一乡之望。可惜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入境,一把火将偌大产业悉数化为灰烬。杨积芳只得跟随祖母东躲西藏,辗转于东山、云柯等乡,最后甚至流离到鄞县,其间苦楚,可想而知。战乱平息后,虽然重返故土,但白手起家何其艰难,不得不租屋而居。他先后租住过何家的后园,并将“后园”作为自己的别号;宣统二年(1910年)租住皇封桥(今属余姚市泗门镇大庙周村),题署“竹韵山房”,取号寄篁;民国七年(1918年)租住长泠江方良桥(今属余姚市朗霞街道赵家村)赵宅,因此取号东渔,又称长泠渔长。

  寄住寓居的生活终归有诸多不便,尤其是僻处乡村,无论交通讯息抑或商贸街市都无法与集镇相提并论。杨积芳作为当时余姚的耆老宿尊,各种社会事务纷繁错杂,类似于今天的站台、剪彩、宣布开幕之类的活动往往需要亲临现场,所以他一直考虑要在姚北通衢周巷置办房产,以方便出行和生活起居。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杨积芳委托妹夫劳尔骏经理策划,③总算在周巷笆西购置了岑德大的一所房产,④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宅院。

  然而购房容易装修难,七十六岁的老人固然学富九车,却实在没有余资用来装潢,只能暂时空置。好在这一年冬天,得到兰塘富商、学生家长冯景周的资助,装修工程方才启动。因此,杨积芳在第二年九月所作的《怀冯子轩》一诗中特别提及:“药物频叨远馈诒,去冬重惠草堂资。”同时,在《九月朔日冯大寄书见招赋此答之》中表达了对移住新居的期盼:“何当了却移家事,好向桐江放櫂行(自注:舍间新居未定)。”此后,陆陆续续经过一年多的整修,直到民国十九年五月基本完工。五月初五日寄给学生朱鄂生的信中,杨积芳过录了新近创作的《过冯安巢话旧时冯病起》称:“莬裘计日经营得,吾爱吾庐亦苟完。”鉴于“五黄六月,诸事不宜”的风俗,故而择日八月初六乔迁,杨积芳终于结束了六十八年的飘泊生涯,从此移居周巷,正式安家落户。这一天天气晴和,朱鄂生特地在日记中记下一笔:“东渔师移居,送礼贰元。”

  多年心愿,一朝圆满,欣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诗赋是杨积芳的童子功,当年他曾因一篇《买菜赋》受知于致仕阁学朱兰,此时此刻非诗无以表情,于是撰成一组七律《移居六首》:“赁庑篁村后(宣统初僦居皇封桥),频年未定居。义乡端可徙(周巷孝义乡),仁里幸相于。经画凭僚壻(劳君有声),辛勤有屋庐。从兹迁近市,不怕食无鱼。赵氏楼同倚(戊午僦居赵宅),民国七年,栖迟十载情。板桥方惜别(门对长泠有板桥),祏室预谋成。每有苹蘩荐,将如葛藟萦。邻翁嫌寂寞(赵君天相),无后听书声。家具无多耳,盈盈已数船。榻床余旧制,文史有残编。笼鸟声俱乐,盆花色复鲜。斅斋安笔砚,故物尚青氈。地袭长安号(舍北小桥名长安),人嗟老悖身。市桥题字古,村舍卜居新。岂羡门多辙,应谋米与薪。不须千万买,王翰是东邻(王君梦彪)。久矣吾将老,莬裘亦自夸。天凉宜泛櫂,地近便移家。有子携桃叶(侗儿在湖北买妾,今挈归),还乡及桂花(八月十一日到)。阖门相见日,不觉笑言哗。到此倏旬日,空庭月正圆。为贪秋后爽,何惜夜深眠。缓步人逾静,间吟意自便。兴来歌水调,千里共婵娟。”

  杨积芳也是撰联高手,其子杨家俊抄录的《寄翁联语》里收有他为周巷新居所撰楹联十一副,兹照录如下。《题适吾适庐墙门 庚午》:“民生在勤,里仁为美。”《又 神堂》:“千载雀环贻厥后,四时鱼豆祀其先;孝孙有庆俨若思,明德惟馨祭如在。”《题适吾适庐柱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福能训惟以永年;晓露自滋丹桂实,春风新长紫兰芽。”《又 堂对》:“欧母俭薄方为矩矱,韩子辛勤乃有屋庐;松柏栋梁欢喜坚固,麟凤堂室福禄光明;喜至庆来鼓翼起舞,名成利就拱手安居。”《又 侧屋》:“三千世界三间屋,八十春秋八口家;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与君笑谈。”《又 侧屋门对》:“园日涉以成趣,户并行而凝眉。”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七十八岁高龄的杨积芳依然兴致勃发,每天忙忙碌碌,或写诗作文,或题碑书联,或接待来访,或出门办事,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哪怕是这年年底“途行被挤落水,衫裤俱湿,幸劳某送至家中,近患伤风”后,依然迅速康复,写字校书、撰文改稿如常。民国二十年正月有诗《辛未元旦书感》:开门又见雪皑皑,想被雷声昨夜催(除夕闻雷)。螟螣害田新岁去(农家言“冬雪来岁无蝗”),鸱鸮在泮老生来(同治辛未余入学,今六十年矣)。定居聊以适吾适(去秋移居孝义乡仁风里,名之曰“适吾适庐”),有子何论才不才(谓余家丙寅、己巳岁事)。诸夏弗如夷狄处,遗民转为杖朝哀。”《奉酬柯蓼园先生》:“何须世外觅桃源,地老天荒自蓼园。近作远随一书至,昔游今有两人存。不胜哀悼闻邻笛,尚忆风流共酒尊。雅意怜才前相国,南皮往事与谁论。”

  然而世事无常,不久其女因病去世,加之二年前长子杨家俊一家六口接连病丧的沉重打击,这位年将八秩的老人再也承受不住悲剧的刺激,血泪和墨书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挽联:“得男占一索,可怜未及成人,记曾百岁开筵,特以玄孙书谢简;为妇逾卅年,共道相亲如友,闻已八旬卧蓐,竟教夫婿泣空床。归沛国亡女灵帏,东渔老人哭挽。”悲痛之余,他既无心校书,也无力出行。原本计划应邀去孙魏纂修宗谱,以转移注意力、调适心态,但最终不得不因体力不支而取消行程。

  直至农历四月间,老人精力每况愈下,只能居家抄书度日。农历五月,暑热酷烈,杨积芳年老体弱,一病不起。据朱鄂生日记记载,五月廿一日“絜民由周巷电告,东渔师病势不减,精神恍惚,已电沪促仲愿归”。这天夜里十一时后,雷电猛雨倾泻而下,足足下了半小时。但第二天热势依然,空气窒塞。朱鄂生日记称:“周巷两次电话,东渔师所患是暑湿,现请吴子培医生诊治。曾泻数次,老人精力能否支持,可虑。”五月廿五日,朱鄂生日记称:“絜民自周巷电告,东渔师病状濒危,嘱将信天堂旧藏寿材寄去。七哥附函并柯件(八秩寿轴一、扇一、联一)同时送往,希望老人见后或有转机。乃电话又至,惊闻巳时竟尔长逝,可痛已极!两兄曾于四月二十日往谒,归后颇述‘精力不逮从前’。余于三月十七日寄书附《樊榭诗集》,以后未曾修谒。人天永隔,若失父师,奈何!”

  民国二十年农历五月廿七日,杨积芳归葬故里。一个月后,其弟杨积茂拟成事略、讣稿,朱鄂生写信给张宝琛,并附杨积芳简明履历,请张宝琛转达谢宝书补入《姚江诗录》。十月三日,上海《新闻报》第三版刊登了杨积芳《讣告》:“显考讳积芳字馥生府君,痛于民国二十年七月十日巳时寿终正寝。谨择十月十五日领帖,十六日成主。恐讣不周,哀此讣闻。继慈命称哀孤子:杨家侗、仲愿泣启。如蒙垂赐哀挽,请邮寄余姚周行笆西吾适庐。”杨积芳老友、清史馆总纂柯劭忞在收到《讣告》后,于十月八日寄出快信,称“寝门之恸,匪言可喻。既悲逝者,行自念也”,随后又寄挽联语云:“蜀道旧游挥老泪,越中高隐比前贤。”其中“高隐”两字,堪称的评!

  ①《姚江诗录》杨积芳小传按语,有言“先生遽归道山,虽寿届八十,而故乡丧一祭酒,可胜痛惜!”

  ②光绪《余姚县志》金石、艺文两编出自杨积芳手笔。

  ③劳尔骏(1871-1931年),乳名任升,字又声,号有声,周巷镇人,邑庠生。宣统己酉科保举优行提考拔贡,民国元年由乡举任县议会议员。配符氏,纳妾杨氏。

  ④位于今慈溪市周巷镇周西社区牛场弄7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海地文脉
   第A03版:天下
   第A04版:广告
杨积芳终焉周巷镇
宣统 《余姚周氏东水阁宗谱》
古代帝王与慈溪的人文趣事
近代画家马鹤年
慈溪日报海地文脉A02杨积芳终焉周巷镇 2024-10-26 2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