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海地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帝王与慈溪的人文趣事
丁希宇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人杰地灵。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中,慈溪诞生了许多名人轶事,其中不少与古代帝王相关。

  一、秦始皇求仙问药到达蓬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1669年游历慈溪达蓬山,曾写下著名诗篇《达蓬纪游》,诗曰:“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中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秦始皇,于此求神仙。”宁波清代徐兆昺所撰《四明谈助》记载:达蓬山“山上有岩,高五六丈,有石穴,深四丈余。岩上有佛迹,多香草。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莱,故号‘达蓬山’。”这些讲的都是秦始皇到慈溪达蓬山求仙药的传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统一天下的第二年,嬴政巡视了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归咸阳,目的在于巩固后方。此后十余年间,他又先后进行了五次巡游,向天下人彰显自身功德。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二次出巡,在泰山封禅刻石,并巡游渤海,开启求仙之路。在芝罘岛上,秦始皇看到了海市蜃楼,心中大为惊异。方士徐福等人为了迎合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的心理,将其所见的“异象”说成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并趁机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炼制不老仙药。秦始皇听了大为心动,立即让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出海求取仙药,无果而终。至始皇帝三十七年,嬴政最后一次出巡,一路向南行至江浙,并于会稽东部远观沧海,看到海上烟波浩渺,以为看到了仙境,大喜过望,于是再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于达蓬山出发入海求药,依旧杳无音讯。

  徐福东渡,没有到达蓬莱仙境,也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并且再也没有返回故土。但是徐福等人却成功东渡日本,成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跨海远航的航海家,传去了“稻作农耕”“蚕桑医药”“金属冶炼”“新陶制作”“船舶建造”等新型文化,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诩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曾专程前来慈溪达蓬山考察并为秦渡庵题词以示纪念。

  二、严子陵客星犯御坐

  严子陵,原姓庄,避汉明帝讳改姓严,名光,以字行,会稽郡余姚县陈山(今慈溪横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后汉书》有其传。严子陵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刘秀成为同学,子陵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深为刘秀钦佩,刘秀还经常摸子陵肚子,讨教学问。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光武帝。他一方面用武力平定天下,另一方面笼络天下名士,以巩固政权。刘秀想请子陵辅佐自己,而子陵早已淡泊功名,改名换姓,隐居山林,无法找寻,于是刘秀向子陵发布了一封诏书《与子陵书》:“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诏书中刘秀对子陵出山辅佐自己的渴望溢于言表。同时,刘秀又让画师画了子陵肖像,张榜天下、各处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齐国发现一个身披羊裘、常在河边钓鱼的人与画像十分相似。刘秀大喜,立即派人用上等车马、礼物前去恭迎,但子陵却一再推辞,来来回回请了三四次,子陵才很不情愿地被推上了车。到达洛阳后,刘秀特地安排他在京师护卫的军营住下,床铺褥子专人专供,日常饮食则由宫中掌管御膳房的官员亲自送来。刘秀亲自到子陵住处,为了不搞繁琐的接待流程,子陵假装睡觉。刘秀直奔子陵寝室,看到皇帝来,子陵依旧躺在床上不动。刘秀也不计较,就坐到子陵身边,跟当年读书时候一样,依然用手摸了摸子陵的肚子,然后说:“老同学啊,你就不能出来帮我治理国家吗?”子陵假装继续睡觉,过了一会,假装醒来说:“从前尧帝仁德,要把帝位让给巢父,受到拒绝,又让许由,许由也不接受。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刘秀知道老同学秉性,只好作罢。

  又一日,刘秀以朋友身份邀请子陵入宫论道叙旧,并放下架子与他同榻而眠,子陵竟然放肆地将脚搁在刘秀身上。翌日,执掌天时星历的太史令神色紧张地跑来奏报,说夜观星象,看到有客星冒犯帝坐,情状十分危急。因为在古代,王权神圣不容侵犯,作为帝王象征的紫微星自是与此同理。听完太史令奏报,刘秀笑着说:“不必紧张,我和老友子陵共卧,无碍!”

  刘秀惜才之心并没有因为前几次子陵的屡次拒绝而气馁,他还是想请子陵为谏议大夫,但子陵却依然固执己见,并以年关将近、回家探亲为由离开了帝都,终归富春山,逍遥自在地在富春江畔过起耕钓生活。刘秀见子陵去意已决,便不再执着。北宋范仲淹曾在《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三个字早已成为高洁之士的象征,而“客星”也成了高风亮节的代名词。

  三、泥马渡江救康王

  横河镇有个村叫埋马村,相传村里曾经埋过一匹护主的马,当地人为了纪念那匹马,建了个埋马庙,该村因此而得名。关于埋马传说的由来,与当年宋室南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当年五月,康王赵构即皇帝位,是为高宗,又称康王,改年号建炎,史称南宋。赵构尚未称帝之前,金朝为使高宗就范,步步紧逼,迫使他一路南逃,一直逃到海边。海边有一座庙,庙中有一泥马,泥马虽为死物,却雕刻得栩栩如生。赵构一时找不到渡海船只,眼看追兵渐近,以为要命丧于此,他对着泥马喃喃自语起来:“马儿啊马儿啊,你虽生得四肢修长、矫健俊美,奈何只是泥巴做的。你若是一匹真马,能够渡我过海就好了。”话音未落,泥马腾空而起,驮上康王朝着对岸疾驰而去。追赶的金兵尾随而来,因海面雾气迷漫,看不真切,见康王跑在前面,也就跟在后面追,结果连人带马陷进海边滩涂里,进退两难,只能狼狈地爬回岸边。在神力护佑之下,泥马驮着康王顺利登陆南岸,随即也变成一堆散沙和一堆水渍。因恐敌人寻迹追来,赵构将“马”就地掩埋,并许下承诺,待其南面称帝,必将为泥马塑像立庙,荣享香火供奉。

  “泥马渡康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是后世出于巩固统治和维护皇室权威的需要。为了表达高宗即位乃天命所归,便炮制了许多典故和传说,“泥马渡江”便是其中之一。在宋代及后来的话本小说和古诗词里,“泥马渡江”是一个常被提及的高频词汇。文章则有宋代辛弃疾《南渡录》、宋元无名氏《京本通俗小说》、明代冯梦龙《警世恒言》、清代章澡功《<南宋杂事诗>序》;诗词则有宋代林季仲《高太傅挽词》、明代李昌祺《题西湖景画》、清代梁季子《泥马渡》等等。只不过相关记载中,时而渡江,时而渡海,地点也不完全相同,但主人公都是登基之前的宋高宗——康王赵构。于是,后人索性以“泥马渡康王”称之。

  四、徐应登殿中执法

  有明一代,慈溪因科举而兴的家族很多,横河的“马堰徐氏”便是其中之一。相传“马堰徐氏”有十八顶黄阳伞,出过十八名大学士,更流传着“父子登科”“祖孙同科”“徐官弄”等典故。马堰徐氏得进士者,有徐廷圭、徐爱、徐怀爱、徐方、徐绍卿、徐存义、徐应登等多人。用乡人的话说,马堰是个“出官之地”,在明朝它与“纱帽八百顶”的孙家境齐名。当时盛传一种说法:孙徐两姓,在朝半境。意思是孙姓和徐姓官员加起来,占了朝廷的半数。从横河马堰走出去的官员,不少身居要职且是刚正不阿的好官,而这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当属徐应登,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人十二肖像册》中就有他的画像。

  据《慈溪进士录》载,徐应登(1564—1619年),字念之,号惺勿,绍兴府余姚县龙泉乡马堰人(今属慈溪市横河镇马堰村)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十月十三日生,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卒。国子生,治《易经》。万历十三年乙酉科浙江乡试第十一名举人。万历二十九辛丑科会试第十二名,廷试第三甲第八十八名进士,观吏部政。授广东增城知县。三十三年,补江西太和知县。三十八年,行取考选,任湖广道御史,巡视皇城四门。四十年十二月,巡按应天。卒于巡按广东任。

  徐应登之所以被人敬重,与一件事有关。明朝万历年间,有次神宗皇帝朱翊钧在太庙祭祖时,站立一旁的太监没有遵照祖制在他下跪时撩起龙袍——这无疑于礼不合,其他大臣也都看在眼里,却一个个假装没看见,只有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徐应登,在仪式结束后,上前一脚踹飞了行为失范的太监。在场文武大臣莫不惊愕,神宗皇帝呵斥道:“徐应登,你要殿中执法吗?”徐应登不予辩驳,只是唯唯。一旁太后对皇帝说,徐应登这样的行为正是遵守古制、忠于君王的表现,不仅不该罚,反而应该重赏。听了太后之言,万历皇帝当场敕授徐应登“殿中执法”匾额一块,以彰其德。这块扁额如今还挂在马堰徐氏宗祠——敦睦堂里,向世人展现了读书人的一种风骨。

  五、康熙御用秘书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3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匡堰镇高家村人。他与康熙皇帝关系亲密,这对君臣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卖文以贴补生活。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见康熙帝。康熙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两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从此踏上仕途之路。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设南书房,既是他的书斋,又是他决策办公之地,高士奇被破格钦点,授予六品之衔,以“监生”身份被任命为“南书房行走”,成为康熙的秘书与顾问。

  康熙与高士奇,名分上是君与臣,实质上是师与友。这不仅是性格上的投缘,更重要的也是文化情感上的认同。康熙帝对高士奇的学识极为欣赏,他曾对侍臣说过的一段话便是最好的证明:“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高士奇虽然“入参禁近,出奉銮舆”,却从不泄露最高政治中枢的机密,所以康熙外出巡幸都会带他同行,参赞机务不离左右,也赠过很多诗给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在出巡东北返京途中,深夜与高士奇谈古论今,话题投缘时,即兴作了一首诗《行殿读书示翰林侍讲高士奇》:“六御东巡海上回,夜深思古帙重开。秘书日日随行幄,玉辇前头珥笔来。”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士奇要求回家赡养母亲时,孝亲报恩是人伦大事,康熙帝没有挽留,并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四次南巡。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并赐诗:“花源路几重,柴桑皆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古。”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两月后以年事已高,告别回乡。临行前,康熙帝还将自己穿戴的一顶绒帽和一件龙缎袍褂赐给高士奇。康熙帝写给高士奇的最后一首诗也是这一年,题目是《咏杜鹃花赐高士奇》:“石岩如火本天台,秀质丹心日月催。移根禁苑清诗句,朱夏山林惜茂才。”。“天台”有两重含义:一指浙江,高士奇乃浙江人;二指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的神话故事,喻指高士奇不是一般的人间凡品,说他秀质丹心,到了京城使禁苑的诗句也清新芬芳起来。这年五月,高士奇在家感染脾疾,六月病故。康熙得闻消息万分悲恸,派遣钦差代天御祭,并御书悼词:“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海地文脉
   第A03版:天下
   第A04版:广告
杨积芳终焉周巷镇
宣统 《余姚周氏东水阁宗谱》
古代帝王与慈溪的人文趣事
近代画家马鹤年
慈溪日报海地文脉A02古代帝王与慈溪的人文趣事 2024-10-26 2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