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慈溪泥螺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成功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我市首个水产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慈溪杨梅”“慈溪蜜梨”“慈溪麦冬”“慈溪葡萄”“慈溪泥螺”获得国家农产品、水产类地理标志,为增强农业区域品牌影响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龙山黄泥螺民间传说
龙山黄泥螺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到晚清则上京进贡。正宗龙山黄泥螺以“三月桃花螺”“中秋桂花螺”为上品,具有头长、体软、壳黄、肉边红、脂丰厚、味鲜美、无泥沙等特点。为什么龙山黄泥螺味道特别鲜美?为什么伏龙山下十里海涂拾来的泥螺与众不同?这其中还流传着一段民间故事呢。
相传三千多年前,三北西北洋面上有座陈山,山上住着一只千年雌龟精。三北东北洋面上有座黄狼山,山的北面有个望海洞,不知什么时候洞里来了一条全身鳞甲雪白的银龙。
这年又逢王母娘娘的千年蟠桃会,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去昆仑、天山一带请众仙赴会,并请东海普陀山紫竹观音提前上天庭议事。太白金星途经三北上空时,只见三北洋面上狂风大作,白浪滔天,一些正在打渔的渔民被打入海中,葬身于千年雌龟精肚中。太白金星上天禀告玉帝,玉帝急传东海龙王敖广神龙前去三北捉拿这只雌龟精。哪里晓得,陈山东北面黄狼山上的银龙,原是天庭的太白老龙,受敖广诬陷而被玉帝打入人间。此时太白老龙见仇人飞过上空,便一跃腾空直扑敖广。两龙相斗,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敖广神龙渐渐地招架不住了,太白老龙一口咬住敖广的喉咙紧紧不放,使劲一摔,敖广的龙头便从半空掉入达蓬山南面的山脚下。当时活生生的龙头乱滚乱咬,滚走了周围大小石头,咬光了附近所有的野草小树,一会儿工夫就滚出了一大块场地,后来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建房造桥,形成了一个村庄叫龙头场。龙尾巴陷入西海地舍村叫西海尾巴。再说敖广失去了龙头,沉重的龙身跌落在海涂上,变成了一座山——那就是现在的伏龙山。
由于敖广神龙本身是一条金龙,在变伏龙山前痛得死去活来,翻滚了三天三夜,把伏龙山的西海与邱王的东海十里海滩深翻了三尺三寸,流了三天三夜龙油,出了三天三夜龙血,把这硬板板的海涂翻滚成像糯米粉一样柔软的亮光光的油涂。这一带的老百姓传说,在伏龙山一带十里海涂拾来的黄泥螺特别鲜美,原因就是龙油龙血肥沃海涂的缘故。
二、龙山黄泥螺与虞洽卿
虞洽卿7至14岁以拾泥螺为生,15岁赤脚去上海闯荡,26岁时任德商鲁麟洋行当买办、上海宁波帮抵沪同乡会当领袖。1914年(民国三年)开始独资经营“三北轮埠公司”,总公司设在上海,分公司在宁波、慈溪龙山。虞洽卿牢记15岁时母亲送他赴沪学生意时的叮嘱,要为家乡做些好事。他着手在镇海县龙山乡(今慈溪市龙山镇)杭州湾南岸的家乡创建“三北轮埠公司”。买了三艘轮船(船名镇北轮、慈北轮、姚北轮),建造了码头,铺上简易铁轨,行驶小火车,还在山下村新建电话电报房,与沪甬通电报电话。轮船行驶在慈溪、宁波、镇海、舟山、沈家门之间,三北一带的土特产如龙山黄泥螺、大米、棉花、白蚕豆、土布、麦冬等可从龙山出口,免除转口税,使三北农民一年可获利60万元。
虞洽卿在上海西藏路、南京路、十六铺外滩兴办龙山黄泥螺店,共计六家。当时宁波帮在上海谋生已达40万人。家乡人喜食龙山黄泥螺,上海人渐渐也欢喜。民国时期虞洽卿在龙头场、山下、下公司码头、西门外设立泥螺收购站。当时上海人送给虞洽卿一个雅号“宁波阿德哥,龙山黄泥螺”。可见虞洽卿也是龙山黄泥螺的传承人。他用泥螺换来上海的面粉、火油、肥皂、牙刷、布匹等工业用品,运到浙东。从1925年至1954年这29年间,龙山、龙头场、下公司码头泥螺收购站经营得最兴旺发达。每次天气好,各站会把盐制龙山咸泥螺用每100斤一木桶装出运上海。1954年公私合营后数量大减。60年代后转入私人贩运,民间调运。70年代、80年代江浙、香港、日本国内六市都来采购龙山黄泥螺,生意逐渐转好。其间,民间也有民歌出现:“龙山黄泥螺,粒大糯又糯,香港来订购,外国也要货。泥螺虽小传四海,表表龙山家乡情意多。”1980年改革开放,1990年陆永康书记创办龙山水产加工厂,填补了龙山地方专销伏龙牌黄泥螺的空白,大兴了地方特产的品牌。该厂集民间偏方,从小到大规范化生产龙山黄泥螺。“桃花”“桂花”两期大泥螺,销往宁波、上海、杭州、嘉兴、余姚等地。
三、古代文献记载
慈溪现境内的泥螺在古代文献中皆有详细记载:1271年,南宋余姚进士厉元吉写《吐铁》诗赞美泥螺:“敢于蛟龙争化雨,肯同鱼鳖竟朝阳”;明代《闽中海错疏》(屠本畯著):“泥螺产四明,鄞县、南田者为第一”;清道光《浒山志》:“惟浒山后海所出,大如拇指,壳黄,满壳皆肉、皆油,绝无泥沙,且食之益人”等等。
到了明代,慈溪泥螺名声大振,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口中常菜,也成了大明府“官餐”桌上之佳品,正如明代诗人张如兰在《吐铁歌》中赞道:
土非土,铁非铁,肥如泽,鲜如屑。乍来自,宁波城,看时却似嘉鱼穴。盘中个个玛瑙乌,席前一一丹丘血。见者尝,饮者捏,举杯吃饭两相宜,腥腥不惜广长舌。
泥螺俗称“吐铁”,晚清秀才谢辅绅善写竹枝词,曾将当地物产写成《蛟川物产五十咏》,被收录在光绪版《镇海县志》“物产”卷中。竹枝词描绘说:“瓮头粘腻卤相连,借箸前来尚带涎,惟有桃花名独冠,肯随流水到蛟川。”
四、舞蹈:拾泥螺的姑娘
舞蹈《拾泥螺的姑娘》,2006年获慈溪市民间汇演创作二等奖,由余华达作词,余华达、余华庆作曲:
蓝蓝的天、蓝蓝的海、蓝蓝的草帽头上戴
一、赤脚走在海滩上,一群姑娘下海来,龙山泥螺鲜又肥哎,十里海滩遍地埋;
二、手把泥螺轻轻抓,一曲渔歌唱出来,拾来泥螺迎客人哎,客人喜欢家乡菜;
三、泥螺虽小传四海,港澳同胞多喜欢,五省六市来订购哎,不忘家乡情意在。
随着音乐响起,一群快乐的姑娘在歌声中热情奔放地念着快板下台。
伏龙山大泥螺,
黄黄的油壳糯又糯,
下酒味道淡啰啰,
经济实惠营养多,
客人吃后笑呵呵。
本文作者余华达简介
余华达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人,194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军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慈溪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慈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理事。
40多年来,他写了大量关于龙山黄泥螺的捕捞、制作、民俗风情和传说的文章,而被评为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山黄泥螺”传承人。业余创作民间故事、散文、歌谣、曲艺等100余万字。编著出版《戚继光抗倭传说》《龙山民间故事集》《快船江风情》《千年古村西门外》《宁波风俗传说》等多部民间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奔流》《散文选刊》《青海湖》《文学港》等期刊杂志。曾连续五年七次获得慈溪市优秀文艺作品月季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