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姚东三管、双桥两乡大部位于今慈溪市桥头镇区域,包括今桥头镇和今逍林镇振兴村、匡堰镇王家埭村和观海卫镇天妃宫村。本文围绕这个区域农民自卫队(民兵)的斗争历史,探索人民战争的伟大威力和力量源泉,并以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一、三管乡、双桥乡自卫队(民兵)的形成与发展
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建立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浙东地区有爱国心的国民政府余姚县县长林泽,对王平(王文祥)、郭静唐等共产党人比较信任,放手让他们组织政工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政工队的努力下,姚北地区的抗日救亡室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1938年初,余姚政工队第三区队来到逍林,区队长是陈肃、楼明山,队员有杨肖梅、俞幼鸥、许振武等。接着逍林、三管、择浦等乡建立了救亡室,并通过斗争顽固派,反对壮丁关木笼,反对米商囤粮,实行“减租减息”等工作,提高了救亡室的威望。1938年8月,斗争中发现的积极分子岑六生、王介祉、柴一清等相继发展为中共党员。1939年,成立中共逍路头支部,领导救亡室进行一系列活动。
据岑六生回忆:在政工队领导下,我们在逍林等7个乡分别建立纠察队。1938年12月,逍林乡纠察队成立,有队员40多人,队长岑六生,副队长戚焕林,指导员郑树德。接着双桥乡也成立了纠察队,队长何寅生,副队长毛永良,指导员由岑六生兼,副指导员何祖法,有队员72人。双桥乡纠察队力量最强,武艺最高,他们大多是鸟枪手,身背鸟枪,平时“枪打飞禽鸟”百发百中。有一次,在浒山南门头举行检阅,县政工队陆飞、郭静唐等同志特请县长林泽参观了打飞鸟表演,后来各乡都普遍建立纠察队。政工队还组织纠察队员学习、训练,从八路军中请来教官江潮,教队员射击,还开展野营活动,使大家懂得军事知识。①逍林区7个乡中三管乡、双桥乡两乡纠察队,是这两乡抗战时期最早的民兵组织,是中共领导的以国民政府名义组织的党的外围组织。1940年夏,浙东形势恶化,政工队被改为三民主义青年团青年服务队,②政工队中身份暴露的党员大多数去外地隐蔽,政工队领导的外围组织均转入秘密活动。
1941年9月,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暂三纵”秘密电台和枪械修理所进驻上岙村(今属桥头镇五姓村)。为保护电台和枪械修理所的安全,在“暂三纵”和地方党组织的组织下,上岙村建立了由何祖法、何元顺、何长表、何福高、何秀康等13人组成的村抗日自卫队,担负起站岗放哨、转运物资、村中治安等职责。
1942年7月浙东区党委建立后,随之建立中共三北地(工)委。是年底,姚东(逍路头)办事处按三北地委指示,积极组建不脱产的乡农民抗日自卫队,三管乡、双桥乡农民抗日自卫队(下称“农民自卫队”)相继建立。原上岙村抗日自卫队并入双桥乡农民自卫队。
1942年底,浙东第一次反顽作战取得胜利。“我们在祝捷声中迎来了抗日战争的第六个年头。经过多次打击日伪军和消灭艾庆璋部顽军,主力部队发展到两千多人,但还是‘枪多人少’。区党委决定,把多余的武器发给地方党组织,用来武装各地的自卫队和民兵。”③中共逍林区委到部队接运武器的是书记陈竹青和委员岑六生,整捆的枪支和成箱的弹药装上船时,陈竹青紧握着部队同志的手,连声说“谢谢”。
逍林区委通过所辖樟树庙、西漕河头、智字地、沙字地、逍路头街道、破山路、三管乡、择捕乡、双桥乡、天元市、天元胡家、逍路头办事处等支部和姚东(逍路头)办事处把枪发给各乡农民自卫队。这些枪都经过擦拭涂油和打包捆扎,拆开包就能打。自卫队员手中有了“真家伙”,信心倍增。
在姚东办事处的领导下,三管乡青年农民组织了农民自卫大队,选罗乾炎为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上管周蔡一带为第一中队,中队长蔡士云;中管下舍、敬四房一带为第二中队,中队长余友福;下管孙毛一带为第三中队,中队长何志根。中队下面还有分队、班等组织。④1943年3月,罗乾炎改任三管乡农会副干事长,因农会工作忙,在物色大队长新人选时,把三管乡青壮年游上林湖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乡内青壮年中有些名气的孙东法选为大队长,加选何晚为大队附。后自卫队组织逐渐扩大:下管何家成立了第四中队,中队长何增年;下管天后(妃)宫、余家、洪家一带成立了第五中队,中队长方乾来、余银堂;上管小塘头和陈家路一带成立第六中队,中队长陈其林;宅字地、上公也成立了中队。全乡自卫队共有8个中队,队员达到700余人。与此同时,双桥乡的农民自卫队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1943年10月,三北地委组织庆祝“双十节”活动,三管乡、双桥乡自卫队参加了慈姚县农民自卫队由6000人组成的上林湖大检阅,声势浩大,群情振奋。
二、三管乡、双桥乡自卫队在抗日战场上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民兵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既是战场上的战士,也是根据地建设和维护的重要力量。三管乡、双桥乡农民自卫队,是抗战时期地方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参与了多次战斗,在抗日战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家浦夺竹。1943年3月25日,姚东办事处发动三管、逍林、择浦等乡自卫队员和群众,从伪军手中夺回泊在逍路头许家浦江用以构筑“清乡”封锁线竹篱笆的毛竹15万余公斤。⑤办事处主任华一鸣为疏散隐藏截获的毛竹,通知当地农民自卫队搬竹。当时,华一鸣住在三管自卫大队大队附何晚家里,何晚接到通知马上到中管向大队长孙东法告知情况,两人即发动自卫队员快去拿毛竹。自卫队员一带头,广大群众也积极响应,一时间背毛竹人山人海。但毛竹太多,孙大队长嫌速度欠快,便急中生智与分队长余水权跳上竹排,整排朝北再向东撑走。两人一带头,许多队员照样行动,不多时就把全部竹排撑到潭河沿、下舍等地暂泊。当晚,自卫队进一步发动群众,这批竹子有的撑往断头漕、池塘里,盖上水草又铺上泥土,有的劈成两片沉入河底,被截获的毛竹都迅速疏散隐藏。
后方桥战斗。3月26日,数十名日伪军赶到三管乡搜查,把留在村里的老弱妇孺关在余家祠堂,架起机枪胁迫群众说出藏竹之处,300余群众不畏强暴,闭口不言,挫败了日伪军的搜竹阴谋。日伪军不死心,每天派数十名日伪军反复来三管搜查毛竹。春耕在即,青年农民不能安心生产,晚上亦不敢回家安睡,有的避居在亲戚家里,还有的只好露宿荒野。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减轻三管的压力,华一鸣主任决定在双桥乡择机打上一仗。⑥双桥乡自卫队按照华主任的指示积极寻找战机。1943年3月30日,双桥乡自卫队在东上河后方桥以西的白石堰附近设伏,袭击9个坐船从东上河经过的日本鬼子,毙敌8人。其中自卫队神枪手毛通海一人击毙3个鬼子。双桥乡自卫队与日军首战告捷,自身无一伤亡,创造了浙东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战打破了被动局面,“这样就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三管形势才安定下来。”⑦。
夹山庵突围。1944年正月初八(2月1日),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率领三北自卫总队机关和警卫中队携电台深入姚山地区活动,在夹山庵宿营时被敌探发觉。日军纠集浒山和观海卫的伪“中警”,几百余人伪装隐蔽,兵分三路悄悄向我驻地扑来:一路从里山隐蔽过来,抢先占领了我驻地对面山上的制高点,机枪对准了夹山庵大门;一路从山背后河上坐船而来,妄图断我退路;一路沿通向孟岙村(万岙村)的道路隐蔽向我接近。⑧双桥乡自卫队闻讯全体出动,配合警卫中队作战。王仲良率警卫中队沉着应战,给日伪军迎头痛击后,由熟悉地形的自卫队员带路,向夹山庵东南方向的小岭墩突围,转移至上林湖茅垟坪,安全地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成功粉碎了敌伪消灭三北自卫总队指挥机关和警卫中队的阴谋。
参加大破袭。1944年8月17日至27日,为保卫秋收,配合反“清乡”反“扫荡”斗争,三北军民按三北地委的部署统一行动,在东起观海卫,西至周巷、临山,南至余姚城,北至庵东长达60公里的公路线上,对敌伪交通线和通讯设施进行了空前的大破袭,毁坏桥梁33座,破坏电线45余公里,电杆1000余根,收割电线750余公斤。⑨三管、双桥两乡自卫队积极参加。其间,两乡自卫队还到日伪军的据点附近打冷枪,搞得日伪军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为军民大破袭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三、三管乡、双桥乡自卫队在根据地建设上的贡献
三管乡、双桥乡自卫队的发展与壮大,是三北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抗战路线的重要体现。民兵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补充,也是党的政策在基层得以落实的重要力量。
严惩汉奸。夹山庵战斗后,抗日民主政府查明给日伪军带路的是汉奸陈杰。浒山区区长朱人侠派罗烈和肖毅执行严惩汉奸的任务。但陈杰躲在樟树庙伪“中警”的据点中,很难下手。后来通过“弹花大妈”(当时抗日同志对她的称呼,真名余彩莲),派儿子沈金才(万岙村自卫队员)到汉奸陈杰的老家双桥乡东塘江陈家村,联系上乡农会会员陈林章父子作眼线。几天后得到陈杰回到老家在小店赌博的消息,“弹花大妈”立即让沈金才用小船送肖毅、罗烈去捉陈杰,捉住后再帮肖毅、罗烈押着陈杰渡过东上河到上林湖执行枪决。
运送物资。1943年,浙东新四军主力部队南渡姚江,“开辟四明”。当时,枪械修理所还留在三北上岙村,有些重要物资也需要从上岙村转运。负责这项工作的上岙村自卫队员何元顺,发动本村靠得住又身强力壮的群众,以到山南卖蚕豆等农产品,再从山南买回稻米作掩护,把修好的枪支和电池等物资,人扛肩挑翻越杜湖岭或百步岩(上林湖南护国庵旁的山道)运到四明山区,再把需要修理的枪支运到翠屏山麓的上岙村。其间,农民自卫队还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运送粮食、衣服、枪械弹药等重要物资,保障部队的供给。
发展经济。1943年,三北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清乡”“蚕食”的极端困难局面。农民自卫队在姚东办事处的领导下,通过劳武结合的方式,与群众一起开展生产运动,保证了农业生产不受影响。同时,农民自卫队全力保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坚持缴纳田赋公粮,这样既保卫了根据地,促进了生产,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管乡、双桥乡的自卫队员闲时为民、战时为兵,通过各种培训和实战锻炼,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技能。军事素质在频繁的对敌斗争中不断提高,其中罗乾炎、孙东法、杜欣夫、毛永禄等一批人参军参干,成为主力部队的优质兵源和地方的民运干部,还有一批骨干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据粗略统计,今慈溪市桥头镇潭河沿村就有五位烈士:何宏尧(1924—1944年)、何宏坤(1922—1944年)、毛永康(1923—1946年)、杜尚根(1921—1948年)、何育芳(1924—1948年),他们曾是自卫队员,后来通过选拔编入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战士。不少人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优秀的部队指挥员和地方干部,如原三管乡万兴桥村的杜尚根烈士,曾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师七团二营六连副连长;原三管乡何家村的何育芳烈士,曾任东海游击总队副大队长;原三管乡毛三斢村的毛永禄,曾任中共浒山区委委员,解放后任义乌县委书记……他们都是两乡自卫队的骄傲。
四、三管乡、双桥乡自卫队员流传至今的事迹
1、1943年3月26日,日伪军到三管乡潭河沿村抓捕三管乡自卫队大队长孙东法,追查被抗日武装截获的毛竹下落。他们在潭河沿村口遇到农民自卫队员余连登,向他询问孙东法的家。余连登瞎说了一个地址欺骗敌人,然后急忙赶到孙东法家通知。孙东法闻讯马上离家躲避,逃脱了鬼子的魔掌,余连登却在回家时遇到被他欺骗而迷路的日伪军抓了去,遭到严刑拷打。经地下党营救获释后,他依旧参加农民自卫队的活动。
2、1943年5月25日上午,游击队抓住了两个汉奸,由振生(王仲良的警卫员)等三位游击队员押着前往逍路头办事处。走到王家埭后封山东首的茶亭头时,狡猾的汉奸看到三渎庙前有一队日军时,突然向南北两个方向逃窜。自卫队员王春华、王文坤闻讯赶过来参加追捕。追近了,王春华手中挥舞的锄头打到了汉奸背上,汉奸痛得“哇哇”大叫,拼命奔跑,并用日语向三渎庙前大路上的日本鬼子呼救。鬼子听到呼救声,即用机枪和步枪向追捕的游击队员和自卫队员猛烈射击,王春华和振生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下午,汉奸领着日伪军包围了王家埭村,抓走了王文坤,最后把他绑在七星桥边的杆子上用刺刀杀害。⑩
3、何庭耀(1912—2002年),194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任三管乡农会副干事长,后脱产,任浒山区常备队班长、特务长。因家里没有劳力,农田无人耕种,“弹花大妈”知道这一情况后,让沈金才等四个儿子农忙时帮助何庭耀家进行农业生产,几年如一日,让何庭耀安心在部队打日伪军,为保家卫国作贡献。自卫队员帮助新四军家属干农活,在三管乡、双桥乡是很常见的事。
4、毛永全是上岙村身残志坚的自卫队员,他曾让出自家的院子作“暂三纵”的枪械修理所。1944年正月初八,他见到日伪军向夹山庵方向包抄,急忙一瘸一瘸地赶往夹山庵,向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中队报告敌情,途中被伪“中警”发现,喊“站住!”他也不停下,被子弹击中而壮烈牺牲,枪声给总队警卫中队报了警。毛永全牺牲后,有人说他上山是去砍柴,其实这是当时为保护他的家人免遭牵连的一个说辞。当地有元宵节之前走亲戚的习俗,作为山民,春节之前是不可能缺柴烧的。
诸如此类的农民自卫队故事多如天上的繁星,浩如大海中的水滴,本文不再一一例举。
在抗日战争这场中国近代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反侵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汇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面完成战时政治、军事、经济等要素的整合重塑,发挥出军民同心抗战的巨大潜能,从而形成了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三管乡、双桥乡自卫队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他们既是战场上的战士,也是根据地建设和维护的重要力量,是全民族抗战在三北的一个缩影。恢弘的中国抗战史告诉我们,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
注:
①《慈溪抗战回忆》中共慈溪市委党研室编,宁波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55页;
②《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5页;
③《浙东游击纵队》刘亨云回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本会翻印版)第44页;
④《慈溪市组织史资料》新华出版社1993年3月版记载,姚东(逍路头)办事处,1942年11月设立,1944年3月撤销,直属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领导;
⑤《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8-59页;
⑥⑦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第四卷》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2页;
⑧《燧石——王仲良传》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9月版第104页;
⑨《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79页;
⑩《三北风云》慈溪市新四军历史(革命老区发展促进)研究会会刊第31期2023年8月版第100-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