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苦中成长的医学专家
1901年,钟世藩出生于福建厦门的贫困农家,幸好有从事中药生意的五叔父钟广文为他承担全部学费,才得以顺利求学。21岁那年,他选择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学医。1930年,钟世藩留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儿科医师。1935年7月,钟世藩调任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主任……
在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钟世藩担任过数家医院的儿科主任及医学院的儿科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儿科专业人才。
钟世藩要求住院医生及实习医生动手做一些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实验。例如,怀疑病人患有阿米巴痢疾,就取大便寻找阿米巴原虫;怀疑病人患有结核性脑膜炎,就用脑脊液涂片找抗酸杆菌。
让钟南山印象深刻的是,父亲责任心很强,从不轻易下诊断,且临床用药非常简单。钟世藩对抗生素的使用非常谨慎,只有病情确实需要时才开处方。对于疑难病例,他会做细致检查,并结合X光片或血液涂片等检查结果,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钟世藩还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习惯。他会把讨论过的疑难病例都记录在一个方便携带的小本子上,便于跟踪治疗结果。对于不幸死去的患者,他要求医生要一直追踪到病理解剖报告。
钟世藩也是一位病毒学家,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钟世藩在中国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现在,病毒学已发展为分支众多的大学科。
在古稀之年,钟世藩以惊人的毅力在1979年完成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留给后人。
心怀家国的爱国知识分子
钟世藩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医术高超的专家学者,更是一位深明大义、心怀家国的爱国知识分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卫生署长亲自前往广州,命令时任广州中央医院(今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的钟世藩,携全家及医院的13万美元撤往台湾。但钟世藩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早已深恶痛绝,他拒绝了卫生署的命令,毅然留在广州。广州解放后,钟世藩把医院的全部款项悉数移交给了军管会,表现出其拳拳报国之情。
1953年院系调整后,钟世藩担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负责所有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195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东西,那他算没白活。”这是钟世藩留给钟南山的一句话,简单而朴素,却是钟氏一家两代人对医学、对祖国的情怀与担当。
摘自《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