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不是英雄主义”
在地理学中,难抵极(“难以接近之极”,英文简称POI)指由于地理特征最难到达的位置,不同大陆或海洋有各自的难抵极。比如,欧亚大陆难抵极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坐标在北纬44° 17'-44°29'、东经82°11'-82°19'之间,被称为“离海最远的地方”。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首次登陆南极点,此后不少探险家以多种方式到达那里,但均不是冯静此次远征的难抵极。难抵极位于南极荒原,海拔比南极点高出近900米,是距离南极大陆所有海岸线最远的点,地表最低温为零下98摄氏度。1958年12月14日,苏联远征车队的17人开装甲车抵达这里,标定了它的位置,还搭了简易房屋作为临时考察站,在顶端立了列宁半身像。后来考察站废弃,成为历史遗迹。此后,全球仅有8名男性探险者通过风筝滑雪抵达此处。冯静则是第一位采用越野滑雪,仅靠双脚抵达难抵极的探险家。
远征南极前,冯静去过许多大洲旅行和探险。“去过了那么多地方,对旅行的认识已经无法停留在以前那种层面,我很渴望深入地感受南极,比如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对冯静而言,远征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一个人刚接触极地远征时,很容易被它的英雄主义感染,但进入实地训练后,很多人内心最初的小火苗就被掐灭了。冯静记得,一名退役的美国职业滑雪运动员想极地远征,到野外训练时便放弃了。“我很理解他。专业运动员的比赛环境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赛事不会办在恶劣的天气期间,刮着大风雪,啥都看不见,赛事后勤也有保障。远征从早到晚都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不辛苦的时候。”极地远征者要根据路线制定徒步时间表,带适量的食物、燃料,带多了拿不动,带少了可能饿死在极地,因此走路不能看心情,一定要在规划内走完。
2015年,冯静读了许多极地探险家的自传,了解远征极地可能遇到的困难,还跑马拉松提高体能,并通过极地旅游向导协会找到加拿大籍向导保罗。保罗一见到她就愣住了。冯静只有1.64米高,瘦瘦的,还不会滑雪。雪橇是雪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远征南极必须要会滑雪。到挪威进行野外训练时,冯静第一次用越野滑雪板,跟着向导学了一周滑雪技巧,之后开始远征训练。
回到北京,除了走“8”字,她还拖轮胎。冯静在自家小区楼下拖轮胎模拟在雪地中拖雪橇。“拖轮胎主要靠摩擦,小区里一般是柏油路,摩擦力大,能让我腰背的每块肌肉记住如何发力。”白天在小区拖轮胎会招来异样的目光,冯静就在深夜1点下楼,每次拖3个多小时,到清晨四五点才回家睡觉,上午10点起床后在家里做上肢力量训练,举18公斤重的米砖,共计1000下。
经过5年的训练,冯静于2019年11月5日到达南极大陆的NOVO机场,来到新拉扎列夫考察站,从附近的海岸线出发,徒步前往难抵极。
“厘米之战”
在极地,冯静每天拖着雪橇行进10-11小时。极地远征最危险的是掉入冰隙,也就是至少几十米深的冰川裂缝。大多数冰隙的表面覆盖着积雪,难以辨认,人一旦掉下,雪橇会跟着往下砸。雪橇比人重,如果砸到头,大多当场毙命,砸到其他地方也是重伤、骨折,掉入冰隙的人难以自己爬上地面。因此,跌入冰隙是致死率最高的登雪山、冰川事故之一。为了防止跌入冰隙无人救援,冯静找了两个人同行,一个是萨拉,是向导保罗的女儿,也从事极地探险服务工作;另一人是萨拉的伴侣艾瑞克,他是专业极限皮划艇运动员。尽管冯静没有遇到冰隙,但她时刻留意:拿雪杖戳地,预判结实程度,一戳有裂开迹象,就绕开走;戳了没事,就放长身体和雪橇之间的绳子,人走过去后,赶紧把雪橇拉过来。
冯静记得,最冷的一次是零下60多摄氏度的温感。在极地穿衣服颇有讲究,人频繁运动会出汗,汗液会形成冰壳,把人冻得失温。人体失温十分危险。2015年,知名户外品牌“北脸”的创始人道格拉斯·汤普金斯在智利划皮划艇时不幸翻船,因失温而死亡。冯静每天要穿1-3件速干衣帮助排汗,紧接着穿1-3件抓绒衣,再套上专门防风的硬壳。“上衣和裤子间有条缝。在大风天,但凡有个缝,风就会灌进来,会觉得特别冷。”冯静就把两条裙子缝成长筒状,拉高到腋下,类似裹胸裙,保证一丝风也灌不进去。她再穿上厚重的鞋子,这身行头就有5公斤。有一天,冯静遇上了生理期,但两天就结束了,远征期间也没再来,“零下五六十度,都给冻没了”。
出发十几天,有一次,冯静打理裤子,她穿着6条裤子,裤腰缠绕着,拇指被裤腰打结的地方缠住了,冯静抽手时,一下把拇指拉劈叉了。讲到这里,冯静把拇指往下掰到靠近手臂的地方,向记者还原当时拇指被折弯的情形。“我当时傻了,赶紧给它掰回去,那么冷的天我直冒冷汗,心想糟了,是不是不能继续走了。”所幸,手指没有骨折,但右手不能动了。扎营时,冯静要铲雪块,受了伤的手让她没能控好力道,结果铁锹反弹,狠狠地“砍”到她的嘴和下巴,当场鲜血四溅。嘴里能分泌唾液,帮伤口消毒,她嘴上的口子几天后就愈合了。
冯静顶着7级大风,迈出腿时如果不绷着点劲儿,就会被吹倒,一个小时只走一公里。冯静管那段日子叫“厘米之战”。晚上打开GPS,才走了地图上的几厘米,“心里真的特别凉,觉得远征有可能就不属于我了”。但她想了想,“哪怕做不成,我也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了,而且我并不是一遇到困难就缩回去了。努力过即使失败,也比没有尽力的人生有趣得多。”冯静决定,只要还能走,就要走。
1月25日早上,冯静一行三人离难抵极大约有8公里,但能远远看到列宁半身像。北京时间2020年1月25日晚上7时18分,冯静抵达难抵极,立刻竖起一面五星红旗。“竖国旗是远征文化的一部分,因为这是公认的很困难的事,如果成功,都以自己的祖国为傲。”冯静和队友闭上眼睛静默一分钟,以怀念前人抵达此处的艰辛和勇气。原计划86天完成远征,他们只花了80天。
“为什么要探险”
冯静成功远征难抵极后,人们开始用“探险家”称呼她,也常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探险?”言下之意,让自己受苦,只是为了去一个地方,是不是有点傻?冯静停顿了几秒,说道:“其实我们这样的人,很难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这次远征,她之所以从新拉扎列夫考察站附近的海岸线出发,是因为100多年前的远征者就是抵达海岸线向内陆进发,“就是感觉有种精神在召唤,想重走前人的路,切实感受人类的历史”。
2018年,冯静受邀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滑雪战队特邀队员,为300多名队员提供极寒环境的培训。今年3月,冯静为队员进行直播培训,分享如何适应极寒环境。她曾发明滑雪防雾眼罩。在极寒环境中,雪镜容易起雾,会严重阻挡视线。一旦雪镜起雾,许多远征者会直接丢掉,但冯静用潜水服和抓绒的面料制作了眼罩,戴在脸上,吸附雪镜里的雾气,又把潜水服面料放长,罩住整张脸,这样还能防止大风直吹面部。
“其实我觉得我能为冬奥会运动员做的主要是激励。首先是了解自己,我不是挑战自己一无所长的领域,极地远征最重要的是耐力,我知道自己能做到这个。其次,我是普通人,也能完成远征。抵达难抵极那天,我很平静,觉得真的是靠自己完成了,没有任何投机取巧,我想带给大家的就是这种体会。”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