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里,我和几个老年好友相约到郊外公园踏青赏春。满园的春色,桃红柳绿,使人陶醉不已。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放风筝的事了,只见在公园的广场上,三五成群的男女青年及家长陪同的孩童们一起执线放飞风筝,他们满面春风,欢声笑语,都玩得不亦乐乎。
蔚蓝色的天空中,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风筝漫天飞舞着,如列队的士兵在接受人们的检阅。那一根又一根的风筝线把碧空和绿野连接在了一起,天地之间一片欢歌。放飞着的风筝在一根主线的约束下,互不侵犯别人的领空,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是彼此遥望相守,形成空中一道绚丽多姿的风景。这不仅给玩乐的人群带来了憧憬和欢乐,也使和谐的春季里充满无限的希望和生机。
放风筝是我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及娱乐活动,这种室外活动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平时在工作和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亲情的沟通。尤其在寒冬窝在家里头抗疫,那种郁闷的心情,一时难以得到释放。于是,趁着大好的春光,走出家门,呼吸野外清新空气,让心灵随着风筝放飞,使美好幸福的生活增添乐趣,欢快的日子过得更加精彩。
当你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飘舞的风筝时,那种专注、欣慰、恬静的精神状态,强化了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顿时一切的私心杂念都会烟消云散,心态得到放松,感觉到心旷神怡。在郊外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能锻炼身心健康,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的体质。因此,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放风筝确实是一项最好的选择。
有关风筝的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相传墨瞿以木头制成木鸟,以窥敌营,研制三年不成,后来经改进材质,用竹子做成骨架,以纸或绢裱糊,故称为“纸鸢”。再后来又在纸鸢上系好竹哨,风入竹哨,声鸣如筝,因称“风筝”。放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活动,在春季到来之际,各地都会举行群众性的比赛。被誉为“风筝之乡”的山东潍坊,每年的四月下旬举办大规模的国际性风筝节,还会邀请世界各国的宾客参加,盛况空前。
在我们的孩童时代,每年春季也有放风筝的习惯。那时候,市场上没有现成可买的风筝,靠自己动手制作。最简单的是方形瓦片风筝,两根细竹交叉后,中间用棉纱线扎紧,四只角绕上线后再糊上旧报纸就可以了。如果要做衣裳、蝴蝶、蜈蚣等形状的风筝,先把细竹量好尺寸,折弯成一个框架,中间再用两长一短的竹篾交叉撑住,最后粘贴上一层薄纸绘上彩色颜料,这样形态逼真、色彩斑斓,更是惹人喜爱。手工做的风筝看起来简单,但制作起来一点不简单。首先所用的材料质地要轻盈牢固,竹片要削得厚薄均匀,筝的两翼要对称平衡。只有动手动脑,反复琢磨和实践,才能做出称心如意的精品来。
当年村里有一位做风筝的爱好者,他做的八角形大风筝,每条边有一两米长。小竹竿做的骨子用细铅丝扎实,筝面是厚厚的牛皮纸,还得用针线缝上,粗粗的麻绳做主线,线轴放在特制的木架上。在风筝上安装竹笛、竹簧,尾部的两条辫绳上缚扎竹椅子,上面还可坐小孩,放飞时需要两三个人相帮。在微风的吹动下,大风筝在田野上空悠哉悠哉,不时发出阵阵笛鸣声,甚称奇观。
放风筝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要选择宽阔的空旷地,避开高楼、电线杆;其次要确定风的方向和强度;再者风筝上三根拉线角度要精准,保持上下左右的平衡,筝的顶部与尾部要一致,否则就会头重脚轻。这样放飞时,风筝就能平平稳稳不会在空中翻跟斗了。那根连接的主线在操作时控制得恰到好处,风力猛时放松线,不能绷得很紧;风力缓时拽紧线,再小跑几步,这样一松一紧,风筝就可化险为夷而不至于坠落下来。等到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风稳定了,风筝也就稳定了。所以无论是放线还是收线都要随机应变,根据风力和风筝的情况来调整,这是放风筝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广场上有一名儿童放风筝一直放不上天,急得他团团转。我们几位老者虽然年已古稀,但“童趣”依然,大家饶有兴趣地玩起风筝来了。我走上前去给孩子稍作指点,帮助调整风筝的引线和尾部的重量,然后用双手提起风筝,叫他顺着逆风方向牵线快速奔跑,风筝终于飞上天了,而且越飞越高,孩子高兴得乐开了花。
一路上,我们边看边走,沉浸在海阔天空的遨游之中,仿佛又回到以前在田野里放风筝的那个旧时光。一只风筝,乐中生情,一根线脉,经天纬地;我们在旷野的田畈上寻找奔跑的足迹,在沧桑的容颜里追忆童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