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陆超群
通讯员 路余 沈燕钦
本报讯 一堵围墙让老邻居变“冤家”,特邀调解员“出马”进行诉前调解。熟知地方社情民意的特邀调解员发挥长处,用方言拉近距离,用法律摆正事实,终将干戈化为玉帛。日前,慈溪法院范市法庭以这种方式,妥善解决了一起邻里纠纷案。
去年9月,龙山镇某村的两户人家因为一堵围墙打起了官司。围墙的左边住着胡某等几户人家,右边住着陆某等几户人家。这堵围墙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平时大家各依着围墙分隔而住,倒也相安无事。
去年某一天,胡某为扩宽屋前空地,趁陆某外出旅游之际,私自将围墙直接拆除。外出归来的陆某发现围墙已拆,双方发生争吵。村里各方调解不下,陆某遂向慈溪法院范市法庭起诉,要求被告胡某恢复围墙。
收到案件后,范市法庭将其委派给特邀调解员裘明昌进行诉前调解。裘明昌当过村书记,办过企业,在当地颇有威望。接到调解任务后,他多次走访现场,耐心听取当事双方及左邻右舍说法,并走访该村村干部了解围墙历史。
在掌握案件大致情况后,裘明昌运用法律知识及多年村干部工作经验,用方言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用法律摆正事实,促进调解效果最大化。最后,胡某终于同意把围墙重新砌好,恢复原状。
近年来,为拓展多元解纷渠道,范市法庭探索建立了“1+1+1”特色调解模式,即由各类调解员先行开展诉前调解。调解过程中由书记员协助,把握不准的就找承办法官介入,使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促成了多起纠纷成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