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金波
他把一腔挚爱连同日积月累的收藏智识,零库存地贡献给了收藏文化和地域文化。无论命运怎样多舛,始终没有放弃文化追求和频率独特的正能量输出,用执着和挚爱为慈溪收藏的文化品牌增添了一抹励志暖色。
他的执着精神和桑梓情结get了热爱传统文化的敏感心灵,制造了功利江湖中稀缺的收藏温情。于是,他那因重疴而变得日渐消瘦的身躯,在业界眼中逐日丰盈挺拔起来。
酒一样浓烈的文化热情
正月刚过,慈溪收藏界的十几位重要人物便聚在一起,研究和部署即将在龙山举办的“百件藏品进龙山”活动。这是慈溪市收藏家协会理事会的虎年第一会。和往常一样,张立国比开会时间早到十几分钟,与办公室人员一起,对会议流程等各个细节进行了检查和梳理。没人知道,透着一丝疲惫的他,手里攥着活动策划文案,而兜里揣着最新的病情复查报告。他刚从上海回来,那个现代医学有些无能为力的重疾,已经折磨他整整6年。
会议结束的工作宴上,张立国举着泡着清茶的保温杯,与盛满红酒的高脚杯频频相碰。他已经习惯了以茶代酒,这与他曾经的酒桌风格大相径庭。当初,作为慈溪第一批文化经纪人,宴请和陪同文化名人曾是张立国工作的一部分。他的大型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接待能力都是那时历练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一纸调令把张立国从长河影剧院经理的岗位调到市文化局新成立的文化娱乐公司,参与市杨梅节的筹备和运作。当时,慈溪刚刚撤县建市不久,亟需几次重大文化活动来彰显城市品位,扩大影响。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活动档次基本由明星和各界嘉宾的咖位来决定。联络各路演艺明星的重任便历史性地落在张立国肩上。那时,明星大腕还没有经纪人,信息渠道也很隐蔽,联系他们非常困难。天南地北的一个一个拜码头,面对面说服他们到一个县级市来释放才情,委实是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都很高的工作。很多人会以为慈溪经济发达,张立国是以市场原则攻坚克难;其实并非如此,张立国说,慈溪绝非传说中的“钱多人傻”,每次活动的财政预算都很有限,组委会给他定的原则是请明星要“分量重、数量多、花钱少”,许多明星到慈溪的酬劳还赶不上在杭州、上海演唱,“不谦虚地说,这里面确实有我个人努力的成分。”联系妥当,谈好合同,接下来还要安排车票、住宿,到车站迎送,吃喝拉撒全管,明星失去“自由”,他失去了休息。当时用来招待明星的酒水,基本都是家乡的杨梅酒,汁红味酣,可以像红酒一样盛在高脚杯中,产生拉菲效果的仪式感,深得各路明星的喜爱。张立国至今仍能回忆起明星们畅饮杨梅酒时的微表情。家乡的杨梅酒可以填平品牌沟壑,无愧任何高端局。
在张立国“藏家会所”的一间茶室中,至今仍然挂着几十幅他和艺术家的合影,阎维文、宋祖英、毛阿敏、蒋大为、周冰倩……能想到的90年代的一线明星几乎都能看到。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一段他和明星交往的故事。来访者都会情不自禁驻足凝视,耳畔响起与艺术家对应的经典歌曲,进而对张立国的精彩人生发出感慨。
但是,张立国骨子里的青瓷文化基因决定了他人生主攻方向注定是收藏。还是在与明星互动的热闹氛围中,张立国便悄然完成了从流行文化到传统文化的优雅转身,开始与文化大师交往。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师叶宏明。
叶宏明是一位跨界奇才。首先他是一位科学家,曾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次,他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艺术家,创作的青瓷艺术作品曾创下当代陶瓷艺术家单品拍卖纪录,并作为国礼赠送多国政要,被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国家级机构收藏。这位国宝级的老人缘于文化而与一个县级市的收藏家成为忘年交。2008年,叶宏明应邀到慈溪出席青瓷文化活动,对大师仰慕已久的张立国闻讯辗转找到叶宏明,表达了对大师的文化敬仰和艺术追随的心愿,并递上几张照片,是他收藏的几件越窑、龙泉窑瓷器,让大师掌眼。叶宏明觉得有些意外,因为主动找他的人基本分两类:由于他是复活国宝的“国宝”,拐弯抹角收他作品的人很多;再者,由于他是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评委,对大师职称的评定具有相当的权重,自然成为各地工美人“追踪”的对象。而眼前这个魁伟的壮年费尽周折找到他只是出于对青瓷文化和收藏文化的热爱,便动了爱才的恻隐之心,当着众多领导和专家的面说,小张,你这个学生我收定了!
2012年7月,上虞市龙泉窑开窑仪式即将拉开帷幕前二小时,绍兴和上虞市的领导正搀扶起青瓷泰斗叶宏明准备前往庆典现场。叶宏明却忽然说,我有个学生,是慈溪收藏家,把他叫来应该更好。
叶宏明说的慈溪学生就是张立国。上虞文博界对张立国早有耳闻,于是,有关领导现场拍板,把张立国列为本次活动最后一位嘉宾,诚邀亲临庆典。
叶宏明喜欢53°白酒,只要有张立国在身边,两人都会小饮几盅。在多次大型活动中,还让张立国代他向来宾敬酒。俱往矣,如今叶老已经作古,张立国酒桌豪情也已不再。但那种酒一样浓烈的文化情怀却没有中断,在张立国身上仍然激情燃烧着。
“公路片”中的两个长镜头
张立国的2000余平方米的“藏家会所”,大部分空间摆放的是楠木家具,甚至装修典雅的客厅也码满写有编号的楠木原料。因为老楠木价值几乎到了以两计,加上特有的森林清香,这些均长3米的高端木料占居本应摆放古典主义红木家具的空间,并没有太多鸠占鹊巢的违合感。
这些楠木老料都是张立国千里迢迢从四川大山里收来的。2009年9月,张立国讨债来到成都。那是一笔纠缠多年的呆账,情况比较复杂,为了减少麻烦,他特意通过关系找到当时的成都军区某领导。当他走进首长家时,一下镇住了。那套浅黄色、散发着淡淡天然木香的古雅家具让他怦然心动。首长告诉张立国,这是金丝楠木中最珍贵的小叶桢楠家具,市场上难以买到,大多是自己收原木,再请名师加工。这个稀有树种成材非常缓慢,200年才能长成,而且性情也很娇气,对环境要求甚苛,只有四川宜宾的钧连县大山里可以生长。
张立国忘记了此行目的,转天便一头扎进钧连大山深处,挨家挨户收楠木。大户人家的老屋木料、废弃寺庙的房梁立柱,老人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板……以每吨2万元的价格收了2吨多,又雇了一辆拖拉机和两个村民,从大道把楠木运出山。但拖拉机却在山口被森林检查站扣下了,说楠木是国家保护物种,不许出山。张立国说,我那是建筑废料,不是新伐的树木!工作人员说,不行,是楠木就扣,要出山必须凭林业、公安、工商等多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张立国一屁股坐在检查站旁的马路牙子上,这座盛产名酒的城市让他彻底晕了。那车木料连同运输工具已作为非法物资被没收,他5万多元收购款打了水漂不说,还要赔村民一辆新拖拉机。
一年多后,当张立国跨省拿到盖有十几枚公章的许可时,情况又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楠木价格已从当初的每吨2万疯涨到10万,涨幅是当地GDP增速的100多倍,他要的小叶桢楠老料更是涨到每吨15万元,而且去一次涨一次,村民见他进山都说,浙江老板来了,把价咬住,价再高他也会收。
村民的话确实没错,虽然高涨的价格让张立国心里很不爽,但他看好的老料没因价格落下一根。
几年下来,他收藏的金丝楠木已有相当规模,特别是带着榫头铆眼的小叶桢楠老料,数量之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说到藏品在公路上被拦截,张立国还提到不久前发生在沪甬公路上的事。那是他到上海复查,顺便拜访了执教某大学的教授收藏家,并从教授府上收到一件清中期的青花粥罐。当回慈行至嘉兴一路段时,碰上治安和交警联合路检。当干警从张立国车的后备厢中发现泡沫盒中的瓷罐时,警觉地问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花钱买这么贵重的东西。张立国耐心解释,自己是搞收藏的,是慈溪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叫张立国。恰巧一位干警也很好古,说,慈溪的张立国我听说过,怎么证明你就是那个张立国。张立国笑了,他对干警说,你百度一下,看看身份证上的我,和网上那个热爱收藏文化的收藏家是不是同一个人。干警真的拿出手机搜索起来,果然看到多家主流媒体关于张立国的人物报道。最后竟然给张立国敬了个礼说,那么贵重的东西,不应该放在后备厢,应该放在副驾驶座位上。
不向命运低头,拖着病躯参与文化盛宴的打造
2016年4月,一场辐射长三角的文化嘉年华在周巷天元盛大启幕。这场吸引了大半个中国收藏目光的“浙东寻宝·走进慈溪周巷”大型寻宝鉴宝活动,是由慈溪市政府、周巷镇政府主办,慈溪市收藏家协会、浙江卫视影视频道承办,吸引了新华社、央视、凤凰卫视、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二十余家媒体的聚焦。
彼时,斥巨资打造的天元古玩街一期已经竣工,古玩特色小镇已具雏形,亟需一场轰动效应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古玩特色小镇造势、“剪彩”。之所以把承办的重任交给市收藏家协会,主要是因为协会对本地藏家结构、藏品分布最了解,动员能力最强,对鉴宝程序最熟悉;而且由收藏家亲自操办,还化解了隐蔽的另类风险。慈溪是民间收藏重镇,大量艺术珍品“藏宝于民”,这从一本书就能看出端倪。这是一本出版方对藏品来源秘而不宣的古代艺术品图录,由浙江省博物馆主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家有宝藏——浙江民间收藏珍品大展特集》,汇集了260余件(组)民间收藏珍品,其中一多半藏品是慈溪藏家的,如果算上曾经被慈溪藏家收藏过又流通出去的,那数量就更多了。而且,慈溪藏家是具有全国声誉的收藏群体,许多藏家都与京沪杭宁等地的顶级专家学者有纵横交错的文化交往,那些能叫出名的德高望众的“明眼”“名嘴”,几乎都到过慈溪,而且大部分是以会友名义的私访。对这些藏家来说,当然不需要再走“形式主义”的鉴宝过场。关键是很多专家也不愿意在镜头前谈论慈溪知名藏家的藏品。有个未经核实的江湖传说,在外省某地的一次鉴宝直播中,一个操着宁波口音的藏家捧着一件粉彩瓷瓶让专家掌眼,戴白手套的专家认真看过胎底、釉彩、瓶口后,很肯定地说,此瓶为乾隆官窑,市场价格应该小几百万。没想到送宝藏家竟然露出轻蔑的微笑说,我10万卖给你,要不要?见专家一脸懵圈,进而又说,1万元卖给你,要不要?事后媒体记者肯定跟踪采访当事人,送宝藏家也注定会拿出粉彩瓶高仿的证据,那位专家算是在这次活动中栽了跟头。所以,有人私下说,爱惜声誉的专家学者,在讲学、鉴宝等活动的路线图上,都会尽量绕过慈溪。业界专家莅慈,虽然不至于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但起码会收敛“镖旗”,表达对一方收藏文化及基数庞大的收藏家的尊重。
慈溪收藏即将释放历史性璀璨的时刻,却是张立国的人生低谷。2015年9月,他查出罹患重疾,身心受到巨大冲击。他说,那一阵真是生不如死。可是为了家庭和未竟的事业,他还是以坚强的意志积极配合治疗。在张立国第三次化疗中,正赶上这次大型活动,当时的周巷镇主要领导找到他,既是慰问,也是点将。恳请张立国带恙出山,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光发热,让公益事务驱赶他因病痛可能产生的胡思乱想。而且给他封了“权倾一方”的头衔,本次活动的“总执行长”。
很有点“临危受命”味道的张立国,似乎是专为大场面而生。筹办这场大型文化活动,使他充分释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和收藏文化的热爱,兑现了组织策划的天赋。他先是与协会班子成员达成共识,要以慈溪藏家的真挚和热情接待专家学者,给他们充分的文化自尊和学术自尊。其二,因为届时求鉴者来自全国各地,藏品五花八门,档次肯定参差不齐。为保证本次活动档次与慈溪收藏声誉、品位相匹配,需要一批重量级的藏品来兜底。张立国便拖着病躯和几位副会长、秘书长分头走访知名藏家,动员他们拿出一二件压箱底的藏品,在镜头中亮个相。于是,很多圈内熟悉的艺术珍品,被藏家的妻子、兄弟、朋友纷纷捧到鉴宝台,一时惊艳观众,不仅为鉴宝活动增添了光彩,还实锤告诉电视机前的观众,什么叫民间珍品,什么叫慈溪收藏。张立国在接受央视、浙江卫视、凤凰卫视采访时,对着二十多个麦克风说,天元素有“民间故宫”美誉,被称为“中国古旧家具博物馆”,这里的古玩有一多半与其标明的年代相符;现在的老街更有看头,欢迎大家来慈溪天元游览……
但熟悉张立国的人,在电视上看到他时都惊呆了,几年不见咋瘦成这样,像变了一个人。有的直接打电话含蓄询问,有的通过朋友打听,各种慰问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让张立国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他说,面对这么对关心关怀,我更应该把余热贡献给自己钟爱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收藏文化,为慈溪收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用慧眼和热情编织慈溪收藏人才链
2021年6月,由慈溪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中共周巷镇委、慈溪市收藏家协会主办的“铭记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精神·慈溪红色收藏”的大展中,有两个可以列入国字号的红色文物藏品格外吸睛,一是会长张忠桥收藏的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红灯笼;一是副会长丁戎江收藏的1972年出厂的将军坐骑CA770三排座高级红旗轿车。谁也不会想到,拥有重量级藏品的丁戎江竟然是入会不到二年的“新人”。
2019年,张立国偕二位理事到附海考察调研,偶然听说有位企业老板收藏了许多青瓷。便找到那家企业,到展室一看便惊喜异堂。让他吃惊的是,一屋子龙泉窑青瓷,统统是叶宏明作品。叶宏明是张立国的师父,张立国对叶瓷当然敏感和亲近。没想到在小镇上竟然有人收藏了这么多自己老师的作品,规模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青瓷收藏家丁戎江介绍了自己收藏叶瓷的酸甜苦辣,然后又道出自己还有一个成规模的收藏板块。说完便领着张立国来到一楼的一座厂房,里面45度停放着几十辆年代久远的老爷车,1971年的劳斯莱斯银影,江湖盛传的奔驰W140-S60“虎头奔”,加长版奔驰S600普尔曼卫队……让张立国很是诧异。拿出手机百度丁戎江,才知道他已经是全国老爷车收藏第一方阵的领军人物,被业界称为“南丁北雒西南黄”中老爷车收藏的南派代表。
张立国感叹,没想到在眼皮底下隐藏着这么重要的藏家。他想起几年前在“浙东寻宝”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二十余家媒体说的话,“慈溪收藏的特点,就是藏龙卧虎,几乎每个收藏板块都能找出相对应的国家级藏家……”对他这句话,有部分人认为是出于地方文化偏爱而表现出的情绪化的自豪感。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在电视上看到张立国的侃侃而谈,就曾说张立国口气有点大。可事隔一年后他到慈溪走访时,却真诚地对张立国说,原来以为你说的话有水分,可到了慈溪,我看了很多藏品,一个县级市有这么多重量级藏品,这么多有实力的藏家,慈溪收藏确实藏龙卧虎。
张立国转天就向协会会长作了汇报,然后回头作丁戎江工作,动员他加入慈溪收藏家协会这个光荣的团体,协会发展会员的二条硬指标:藏品和人品,他都无可挑剔。长年在外参加国际老爷车赛事和大展的丁戎江说,每到一个地方,听说我是慈溪的,就有人说慈溪收藏如何厉害,并能说出一大串名字,自己早就向往家乡的这个享誉全国的文化团体。缘于丁戎江两大板块的收藏建树,更因为他不惜牺牲个人精力而热衷协会工作,很快被选为协会理事、副会长,成为慈溪收藏又一中坚力量。
从慈溪市收藏家协会创立至今的24年来,张立国凭借慧眼和热情,积极配合历任会长,发展了一批有质量、有重量、有高度、有温度的藏家,为壮大慈溪收藏队伍,延长慈溪收藏人才链贡献了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