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海地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慈溪七千年衍变史之二~~~周忠庆
慈溪家谱~~~童银舫
2022年03月06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七千年衍变史之二
慈溪地域文化的原始基因
周忠庆

  原始社会时期,慈溪地域所在的宁绍平原曾经历过三次海侵,第三次海侵称为卷转虫海侵,始于18000年前,在距今6000年前后达到高峰。随着海侵的进行,海平面上升了100多米,陆地不断被蚕食,宁绍平原的原始先民纷纷迁徙,有的东进日本,有的南下闽粤,有一部分则内迁到慈溪地域,创造了囊括原在慈溪境内的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以及新析入慈溪境内的童家岙遗址在内的河姆渡文化。慈溪地域的原始先民们,从事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拥有较为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而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创造了古朴而又多彩的原始文化。随着卷转虫海侵的继续推进,海平面进一步上升,在慈溪地域延续了几十代的原始先民,不得不望着淹没在大海中的家园,再次迁徙他乡。沉睡于海中的慈溪地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慢慢堆积起沼泽植物的尸骸。距今2500年左右,慈溪地域重新成为陆地时,慈溪地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已经被泥炭层覆盖了,并随着岁月的轮转逐渐深埋于地下,直至20世纪70年代被考古工作者发掘。

  辉煌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通过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和童家岙遗址的遗迹和遗物,展示了它在原始陶艺、原始制度文化和原始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成为以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和慈孝文化等四大文化为核心的慈溪地域文化的原始基因。

  一、原始陶艺的发展

  伴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原始手工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原始手工业以天然产物或农牧产品为原料,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手工制造,产品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它改变了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原始文化,为人类迈进文明社会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人类最早的手工业产品是石器、木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等,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适应定居生活需要的制陶、建筑、纺织等手工业成为主要项目。

  制陶业是慈溪地域新石器时代最具特色的手工业。

  陶器凭藉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以及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艺术意韵,成为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慈溪地域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童家岙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精美的陶器出土,充分反映了慈溪地域远古先民们高妙的陶器烧制技术。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中说:“(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从学会制陶术开始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同样可以使用。”

  那么,慈溪地域的原始先民是怎样烧制陶器的呢?

  综合慈溪地区三大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历史遗存和出土文物,并参考同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等,我们可知慈溪地域原始先民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的原始陶艺文化。一般而言,原始先民们先用粘性适度、质地较细的泥土,或掺和碎草稻谷等有机物,成为夹炭黑陶,或掺和适量砂子,则成为夹砂细陶。再采用泥条盘筑法手工塑制陶胚,并用陶片拍打,使之质地紧凑坚实。为了美化生活,慈溪地域原始先民还在陶胚表面施以彩绘,使之兼具生活生产用品和艺术品之双重特性。慈溪地域原始先民烧制陶器的陶窑,结构相当简单,规模也很小,通常是在地面挖坑作火膛,上置窑箄,再用草伴泥筑成窑室,陶胚置于窑箄之上,用木柴燃烧,就制成了原始陶器。

  让我们细细品鉴慈溪地域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和童家岙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感受原始社会时期慈溪地域陶艺文化的古朴和悠远。

  河姆渡遗址陶器可以分为早期(第三、第四文化层)和晚期(第一、第二文化层)。

  早期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于这一类陶器。陶器的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稻壳、茎叶碎末为羼和料,使坯体疏松,并减低陶土黏性,以防止半成品在干燥或烧成过程中开裂或变形。此时的陶器尚处于相对简单阶段,器物不甚规整,胎质比较粗厚疏松,吸水性强。纹饰以绳纹居多,主要是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器形也比较简单,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斜腹盆、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

  晚期陶器以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又分为前后两段。前段陶器常常施以红陶衣,外壁红内壁黑,后段陶器则不施陶衣,表里色泽一致。纹饰除原有绳纹外,还有镂孔纹饰。主要器形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还出现了像鼎这样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还有经过慢轮修整的明显痕迹,可见慈溪地域的陶器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字桥遗址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主要有釜、鼎、罐、钵、豆和盆等。釜的数量最多,可分敞口、侈口和敛口三种,腹部或肩部大多有明显的烟熏痕迹,一般肩部饰有绳纹、谷穗纹。与河姆渡遗址晚期(第一、第二文化层)陶器相比较,两者在陶质和陶色上十分相近。而在器形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如多角沿釜、敛口釜、扁圆形鼎足、把圈足豆、象鼻形支座、三角形镂孔粗把豆等。

  童家岙遗址出土陶器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童家岙原始先民的制陶技艺和规模。我们根据《浙江省慈溪市童家岙遗址2009年试掘简报》记载,来看一下童家岙遗址出土陶器的概况。

  童家岙遗址的陶器有着河姆渡遗址早期(第三、第四文化层)陶器的典型特征,以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全手工制作,器物相对粗糙,素面居多。纹饰主要有弦纹、谷穗纹、贝壳纹、锥刺纹、绳纹等。第一期遗存出土的陶器都是夹炭陶和夹砂陶质的碎片,共有2615片,均用泥条盘筑法手工制作陶胎,质地松脆,厚薄不均,造型不甚规整。从器型上看,主要是圜底器和平底器,圈足器少见,不见三足器。第二期遗存出土的陶器有1782片碎片,风格和第一期差不多。第三期遗存出土的陶器有1077片(件),与前两期遗存相比,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陶数量均有所下降,红陶增加较多,并新出现了泥质陶。第四期遗存出土的陶器有3175片(件),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部分陶器的口沿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慢轮法进行修整,还有些器物可能使用了轮制技术。陶胎质地较坚硬,厚薄均匀,烧制火候较高,器物造型比较规整。圜底器和平底器数量减少,圈足器和三足器的数量增多,与河姆渡遗址一样,也出现了鼎这样的复杂器形。

  童家岙遗址出土陶器以敛口釜和敞口釜占多数,这是慈溪地域原始先民烧煮食物的最主要炊具。显然,慈溪地区的原始先民已经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状况,无论是稻米还是肉食、蔬菜,大多进行烧煮之后再食用。

  那么,慈溪地区原始先民除了稻米外还有哪些食物可以选择呢?

  据考古学家陈军在《河姆渡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中记载,大致有:家养的猪、牛、羊等肉,渔猎所得的梅花鹿、四不像(麋鹿)、水鹿、猴、獐、豪猪等兽肉,大雁、野鸭等野禽肉,鱼、鳖、龟、蚌等水生动物肉,栽培的葫芦、薏苡等植物,采集的橡子、南酸枣、菱角、芡实、藻类、菌类等野生植物等。如此丰富的食物种类,不仅改善了慈溪地域原始先民的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为慈溪地域新石器时期原始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

  慈溪地域的原始先民掌握了基本的纺织技术,结束了衣不遮体的时代。

  恩格斯认为,织布机是野蛮中级阶段特别重要的工业成就之一。原始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慈溪地域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童家岙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体现较高纺织水平的纺织工具和编结纺织品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纺织工具,质地多样,有石质、木质、骨质、陶质等。种类较多,有近10种,譬如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齿状器等,其中最小的骨针长9厘米,针孔直径只有0.1厘米,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考古发掘中,有采用二经二纬编织法编织的芦苇席残片出土。譬如童家岙遗址就发现了可能是原始居民遗弃的苇席,用宽约0.2厘米的芦苇条编织,精密细致,做工优良。

  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件织机部件上有象牙制成的盖帽形器,器物上雕刻有蚕纹图案。虽然,我们不能仅仅凭此就得出慈溪地区原始先民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结论,但是它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原始共产制度

  史前时期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他们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生,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组成较为松散的社会组织。婚姻状态由原始杂交进化为同辈群婚,再过渡到一个家族的男子与另一个家族的女子群婚。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由原始人群时期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时期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而中国境内的母系氏族公社,在距今10000年至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进入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迅速发展的繁荣期。到了距今5000年至4000年期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男子逐渐在经济生产部门和社会组织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公社走向衰落和解体。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父系氏族公社瓦解。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慈溪地域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童家岙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断代。河姆渡遗址叠加着四个文化层,最早的第四文化层距今7000至6500年,最晚的第一文化层距今5500至5000年,八字桥遗址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的第一、第二文化层。童家岙遗址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的第三、第四文化层。显然,慈溪地域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童家岙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盛期至衰落期。它们所展示的原始制度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古朴稚拙的时代特征。

  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期,普遍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并长期定居的村落,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公社,也就是说同一公社成员居住在同一村落。慈溪地域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童家岙遗址就是这样的母系氏族公社。譬如,童家岙遗址原始居民们居住的村落,大致范围包括今天一条无名小河以西、大埠头村以北、狮子山西南、老鼠山以东的一片田畈,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

  慈溪地域原始先民依靠集体的力量,过着水平极低的原始共产制生活。那么,原始共产制度又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

  慈溪地域的每一个母系氏族公社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妇女是确定本氏族血缘关系和班辈世系的主体,她们采集食物、缝制衣物、养老育幼,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经济的主持者。所以,母系氏族公社的成员只包括女性祖先及其子女、其女儿的子女,以及各代女性子孙的后代。而儿子及其所生的子女,以及各代男性子孙的后代,则属于其他氏族。至于财产,土地等大宗财物归母系氏族公社公有,女性成员的个人少量财物在其死后,由她的子女及姐妹分享,而男性死者的个人少量财物,转归他的姐妹,或者姐妹的子女,或者母亲的姐妹的子女所有,他本人的子女则不能继承财物。

  慈溪地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这种原始共产制度,在中国古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庄子·盗跖》中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样的制度文化是由慈溪地域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为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成员,必须依靠氏族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男子狩猎捕鱼,妇女采集和负责家务,并在公有土地上集体耕作,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慈溪地域的原始村落中都建有以大房屋为中心的建筑群。

  所谓大房屋,是全体氏族成员公共活动和老人小孩居住的地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附近往往有中心广场,氏族公社的重要活动,如集会、议事、宗教活动、公推临时首领等,都在这里进行。主持这些活动的是氏族中班辈较高、年纪较大的女性,她们是氏族公社的首领。只有在发生对外冲突时,才会推举壮年男性担任临时首领,战事结束则罢免。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长屋就是这种体现原始共产制度性质的大房屋。长屋面宽23米,进深7米,带1.3米宽前廊,如果把随后发现的4排桩木与长屋连接起来,则可达百米面宽,可间隔成几十间房屋。出土的数十种带榫卯的建筑构件,说明建筑长屋时使用了榫卯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技术。根据地下的成排桩木分析,长屋高出地面近1米,居住面是悬空的,这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干栏式建筑以打入地下的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梁铺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再在上面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围护。童家岙村落也有这样体现原始共产制度的大房屋。

  这种底下架空、带有长廊的干栏式建筑,适应了远古时代慈溪地域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成为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建筑形式。

  大房屋附近的中小房屋,是成年男女组成的极不稳定的对偶婚家庭日常生活的地方。所谓对偶婚,是指一男一女暂时组成家庭的婚姻形态。男女双方没有相互的独占,可以自由离异。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依附于氏族公社,实行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慈溪地域母系氏族公社的对偶婚实行“从妻居”,即男女双方均居住在女方的村落里。这种婚姻较之母系氏族公社早期的族外群婚,是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

  墓葬文化也是原始共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慈溪地域母系氏族公社成员,死后都埋葬在氏族公社的公共墓地里。成年女性死后在氏族公共墓地里单独埋葬,或者与同班辈的女性合葬。她们的对偶婚配偶死后,归葬他原来所属的氏族墓地。子女随葬自己的生母,夭折的幼儿则用瓮棺埋葬在生母住屋附近。

  慈溪地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墓葬较少。在河姆渡遗址居住区,仅发现27座墓葬,大多不见墓坑和葬具,虽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一座墓葬只有7件,最少的1件,一般放置釜、豆,很少有生产工具随葬。说明当时还没有发生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没有明显的私有观念。

  道路是慈溪地域原始村落必要的组成部分。在童家岙遗址,我们发现了一条供原始村落居民通往外部的道路,这条道路采用两边打桩、衬垫苇席作护坡、中间填土作路面的建筑方式。《浙江省慈溪市童家岙遗址2009年试掘简报》对此路有这样一段描述:“道路遗迹在慈湖遗址和鲞架山遗址都曾发现过,且与童家岙遗址L1(道路编号)的时代大致相当,不过L1 的修筑技术更为考究,道路两侧有木桩夹横木构成的护围边墙设施,并在内侧木桩上衬贴了苇席和芦苇杆等固基护土的人工编织材料。在依山傍水的聚落周围采用此类技术手法铺设的比较讲究的村间道路,在以往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现中还是很少见的。”

  可以这样说,童家岙遗址独特的道路建筑技术,和慈溪地域河姆渡文化中出现的榫卯固定技术、干栏式建筑技术一样,是慈溪建筑文化的原始基因。慈溪地域原始先民对原始建筑技术的掌握和娴熟运用,说明慈溪地域原始先民已经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这些考古成就,为我们进一步探寻与慈溪地域原始共产制度相关的建筑文化、墓葬文化,提供了更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三、原始艺术的萌发

  慈溪地域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开拓,求取生存。他们培育和种植水稻,驯化和饲养野生动物,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烧制陶器,构筑房舍,建立原始共产制度。他们还热爱生活,在生存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条件下,创作了许多原始艺术品。让我们通过慈溪地域河姆渡遗址、八字桥遗址、童家岙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遗物,穿梭7000年的历史时空,去感悟他们质朴的艺术审美价值观和独特的精神世界。

  我们从慈溪地域三大新石器时代遗址能够看到的原始艺术品,主要是雕刻、陶塑以及彩陶。

  雕刻,分为陶雕、牙雕、骨雕、木雕和石雕等,以陶雕和牙雕最为精美。

  慈溪地域原始先民不仅种植水稻,养育族人,还将水稻的形象刻写或者绘制在陶器上,成为慈溪原始稻作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慈溪绘画艺术的滥觞。这些陶器上的线刻图形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中的“白描”精品,形象朴拙可爱,线条细致劲挺,既很好地勾描了所反映的物象,又充分显示了它们的神态,可谓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童家岙遗址出土了刻有谷穗纹的陶片,线条流畅稚嫩,纹饰古雅质朴,透露着远古文化特有的意韵和神采。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刻有稻纹和猪纹的黑陶敛口钵残片,我们不妨称之为稻猪图。只见一束稻穗,其下部呈现捆扎状,由中部而上呈对称之姿,左右各有七穗,颗粒饱满,微微倾垂,似有微风吹拂,中间则是挺直的芒,精神百倍。长线条流畅有力,极具韵律之美,和表示稻谷的点划形成鲜明的反差。猪纹虽然只残存后部,但造型准确,似乎可见家猪的憨态可掬。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件菱形的大陶块上,有精心刻画的五叶植物,四片叶子两两左右对称,叶尖外倾,微露根部,一片叶子居中直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猪纹钵,钵体较大的两壁上各刻有猪纹1个,猪的形象逼真,表现清晰,口鼻耳蹄及尾巴分明,连背上的棕毛也根根直竖,颇具精神。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神态可爱,动态明显,线条流畅,波折自然,十分古朴。捕猎动物和饲养家畜是慈溪地域原始先民的主要副业。慈溪地域三大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骨,包括鸟类、鱼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鹿科动物,仅鹿角就有400多件,还有家养的猪、狗和水牛骨骼。譬如,童家岙遗址就出土了牛角及动物肩胛骨、脊椎骨,并在堆积深厚的黑土层中夹杂着鹿角。

  而堪称慈溪地域原始艺术之瑰宝的连体双鸟太阳纹(也有学者称之为太阳神鸟图),可算中国原始美术中的线描佳作。此图刻写在象牙质蝶(鸟)形器上,器身上有6个小孔,图案中间为重圈纹,外缘呈火焰状,象征着炽烈蓬勃、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两侧各有一只与其相连的鸟纹,高昂其首,相对而望,引吭啼鸣,神态毕现,非常生动。连体双鸟太阳纹构图巧妙,线条优美,原始先民绘制手艺的精巧程度可与现当代工艺美术家相媲美。

  陶塑,起源于陶器制作中的器物表面装饰。

  慈溪地域原始先民在陶器的局部,立体捏塑鸟兽形状,充当器物的盖钮、把手等,进而发展为制作动物形陶器和人形陶器,标志着慈溪地域的原始雕塑艺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譬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形陶塑,吻部较短,腹部下垂,四肢粗壮,显然此陶塑所表现的是家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慈溪地域畜牧业的发展。又譬如异形鬶,通体为裸体女像,头部为注入口,肥硕丰满,体现了慈溪地域原始先民对女性的崇拜,艺术地反映了慈溪地域母系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度的某些文化特质。八字桥遗址出土的陶玩具为泥质红陶,有陶球、陶狗等多种形制,其中陶狗的背腹部有对称的波浪纹双线图案。童家岙遗址也有疑似玩具的小陶塑出土。

  创造了古雅艺术的慈溪地域原始先民喜欢打扮自己,他们常常用手工精心制作的原始艺术品装饰耳朵和颈胸部。那么,慈溪地域原始先民用来装扮自己的饰物有哪些呢?

  陶质装饰品有陶环、陶壁和陶珠。

  石器装饰品有萤石或玛瑙制成的璜、管和珠。譬如,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一块玛瑙璜,磨制得非常光滑,温润似玉,两边均有穿孔,体现了慈溪地域原始先民高妙的手工技艺。如果此玛瑙璜系上绳子,挂在慈溪地域原始先民的胸前,那一定是很漂亮的!

  此外,还有用猪、虎、熊的犬齿做成的坠饰,以及用兽骨或者象牙做成的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笄,通体精磨,雕刻花纹,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并有一定的装饰性。考古学家陈军认为:“这与后来越人‘文身断发’的史籍记载相吻合,所谓断发即剪发披肩或梳髻。”我们从慈溪地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很多的骨质笄来看,我们的原始先民应该有髻发的习惯。

  总而言之,慈溪地域原始文化是慈溪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慈溪地域许多传统的制度、文学和艺术形式,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源头。我们也能由此梳理慈溪传统文化源起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慈溪地域原始文化是慈溪地域原始先民们生产和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他们与大自然抗争以求生存的精神和意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质朴的审美观念,是当代慈溪地域文化的原始基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上林湖
   第A03版:慈溪收藏
   第A04版:海地文脉
慈溪地域文化的原始基因
姚江孝义蔡氏宗谱
慈溪日报海地文脉A04慈溪地域文化的原始基因 2022-03-06 2 2022年03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