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溪海书香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走远路的人》故事背后的故事
~~~胡宇曜
~~~陈早挺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读《孔乙己》
胡宇曜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第一次读到,记得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很形象地用手罩住粉笔盒,再拿开看看,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后大家又学着孔乙己的话“多乎哉,不多也”互相开着玩笑。这就是我第一次读到《孔乙己》的回忆。以后几次阅读《孔乙己》,每次也都有不同的感受。

  当我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再次阅读小说《孔乙己》时,我对作者在小说里对不同人物的描写,更有了新的体会。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孔乙己、“我”、掌柜、短衣帮、穿长衫的、丁举人,等等,其实都是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代表。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揭示了清朝末年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社会各阶层的现状,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尤其是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是小说的主角,他是封建社会里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满口“之乎者也”,说些人家听不懂的话。他没考上秀才,又不会营生,但却不肯脱去长衫。他鄙视劳动,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只得去偷人家的东西,最后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悲惨地死去。但孔乙己又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人们嘲笑他的时候,他尽量不去争辩。他成为别人的笑料,他的痛苦却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他从不拖欠酒钱,总是及时还清。他教“我”认字,把茴香豆分给小孩,对小孩子是那样和蔼可亲。在他的身上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善良本质。作者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既批评了旧知识分子那种迂腐懦弱、缺乏反抗精神的劣根性,又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知识阶层的迫害和遗弃。

  小说中的店小二“我”和短衣帮,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虽然也是打工者,但看不起孔乙己。短衣帮在辛苦劳作之余来酒店站着喝一杯酒,但却在嘲讽、讥笑孔乙己中寻找乐子,把揭开别人的伤疤当作自己的快乐,乐此不疲。或许这不仅是孔乙己的悲哀,更是这群短衣帮的悲哀吧。小说中的“我”侍候不了长衫主顾,靠着荐头的情面专管温酒这样无聊的工作,但也看不起孔乙己,“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当孔乙己问他“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时,“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为什么短衣帮和“我”虽然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却如此看不起孔乙己,甚至拿他取乐,在愁苦中为自己寻找一丝快乐呢?作者通过这一人群的描写,揭示了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毒害下,他们陷于麻木,也表达了起码的同情心。说明需要觉醒的不仅是孔乙己,更是广大底层社会的民众。

  “穿长衫的人”小说里虽然没有过多描述,但他们是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人。在清代穿长衫代表着文化人或有身份的人士。穿长衫的人不会站着喝酒,也不会和穷人为伍,一般人是不敢得罪他们的。封建社会这种明显的等级差异,好像是一道天然屏障,把穷人和富人、下等人和上等人分隔开来。小说里的另一个人物“何家”,因为孔乙己偷了他家的书而被他“吊着打”,可见“何家”也是鲁镇一霸。有书的“何家”说明也是读书人家,但读书人吊打读书人,以强凌弱,说明社会失去了公平和良知。而更为可恶的是丁举人,他是小说里没有露面的人物,他也是导致孔乙己死亡的直接凶手。丁举人和孔乙己一样也是通过封建科举制度向上爬的人,但当他取得一定社会地位后却反过来欺压百姓。他对同为知识分子的孔乙己没有半点同情与怜悯,反而对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了”。如此残忍地迫害孔乙己,把他打成了残废,只能爬着走路,最后悲惨死亡。作者从描述穿长衫的人、何家、丁举人这些当时社会中上层代表人物的冷酷无情,以及对孔乙己的迫害故事,控诉了这人吃人的黑暗社会,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阶层对立,唤醒劳苦大众起来挣脱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桎梏。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创作至今已一百多年,但仍百读不厌,每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感受。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它的文学价值都不可估量。让我们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学会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溪海书香
   第A04版:天下
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的澎湃交响
再读《孔乙己》
​ 苏沧桑陈云其的签名本
慈溪日报溪海书香A03再读《孔乙己》 2024-05-28 2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