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杭大师兄俞浩奇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苏沧桑〈纸上〉荣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
这是公众号“十月文艺”上的一个报道。文章的开头写道:“12月16日,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仪式在扬州市音乐厅举行。现场揭晓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韩少功、南帆、夏坚勇、陈福民、苏沧桑、晏明六位作家获奖。其中,苏沧桑《纸上》荣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优秀作家奖’”。
苏沧桑的散文集《纸上》获奖了,而且和韩少功等名家列在一起。这也难怪,苏沧桑自己也是散文名家。
苏沧桑是俞浩奇的大学同班同学,按辈分,她是我的师姐。杭大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也可能正因为它没有了,杭大的学子们对杭大反而有了更深厚的感情,校友之间的感情也像陈年老酒那样更加醇厚。沧桑师姐是政治系86级的,她大四的时候,我刚进大学,我们有一年时间同在杭大学习、生活,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在杭大大草坪上擦肩而过,或者同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看书?那个时候,我不认识她,即使碰到了,也会是视而不见吧。但是,作为一个有点喜欢文学的大一新生,我是知道苏沧桑这个名字的,我忘了是在树人文学社还是晨钟诗社的刊物上,读到过她的作品,这个充满“沧桑”的名字,让我过目不忘。
《纸上》是师姐的一部散文力作,于2021年3月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只有七篇散文,每篇文章都来自她的亲身经历,都有她的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和精心提炼,都带着她与书写对象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联系。正如她的自序《春天的秒针》中说的:“三年多来,‘我’深入‘他们’的生活现场,和‘他们’一起捞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酿酒、摇船,试图对那些正在远去的劳作方式、正在经历时代巨变的人心,进行活化石式的解构,深度挖掘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横断面里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山水之美、风物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主办单位在对《纸上》的授奖词中,对这部散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苏沧桑的写作深挚厚诚、自然从容、清美俊逸,《纸上》不仅仅是她个人写作步入新境界的分水岭,也是新时代散文写作文体变革和历史自觉的确凿明证。”这个评价,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幸运的是,我有师姐的《纸上》签名本。获得的过程,值得说一说,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师姐的为人。
我还记得,那天是2022年的1月15日晚上,我和俞浩奇在一起,聊天时聊到了他们大学同学,自然说到了苏沧桑和她的《纸上》。我对他说,我很想要一本《纸上》的签名本。浩奇师兄鼓动我自己向苏沧桑师姐去要。他对我说:“肯定没有问题的。”我刚好有师姐的微信,就鼓足勇气,给她打了微信电话。果然不出所料,师姐很爽快地答应了,她要我把手机号码和地址发给她。我没想到的是,五分钟后,我就收到了她发给我的一张照片,仔细一看,正是她的亲笔签名:“陈早挺师弟清正。苏沧桑二○二二年元月”。细心的她,在名字旁边还盖了她的名字印章。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师姐立马在顺丰上下了单,同时把下单的照片发给了我。我终于明白了俞浩奇师兄说的“肯定没有问题的”的真正含义!
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了师姐寄过来的《纸上》,她圆了我的一个梦。我很想写个小文章纪念一下,却一直没有下笔。这次,看到师姐获奖的好消息,终于让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祝贺苏沧桑师姐,希望不断听到她的好消息。
二
那天,为了写这个文章,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那天是12月2日,在Z的朋友圈看到她发的消息:
“陈云其老师说:活着的意义,就是寻找美!冬日午后,听着朗诵,品茗读诗,就是美的享受。《掩面眺望你》是陈老师40多年非军旅诗的选集。我有两本,都是签名本。想要的朋友积极报名。”
陈云其老师,虽然我不认识他,但他的名字是早就知道的。早到什么时候呢?毛估估也有三十多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慈溪中学读高中,因为喜欢诗歌,认识了慈溪诗人俞强,从他那里读到了《文学港》杂志,知道了几位宁波的诗人,其中就有陈云其,那个时候,他已是活跃的军旅诗人。后来,我在他的诗集《掩面眺望你》的附录《写作年表》里读到,他从1974年就开始写诗,并在1979年编印了个人诗集《蓝披肩上的海》,在1981年发表了长诗《我属于海》……这印证了我的记忆是对的。
我很想要一本陈云其的诗集,尤其是签名本。这多少可以弥补我不认识他的遗憾,也可以算是一种对过去岁月的呼应。于是,我在Z的朋友圈里留了言:“留一本。”
显然,她对我这个因没有主语而多歧义的留言,有了我的本意之外的解读。
她很快回复我:“签我名字的,肯定要留。”
我又给她留言:“两本都要留。”
“还有一本特意让陈老师不写我的名字,可以送人。”她又回复我,还带有一个偷笑的表情包。
到了这个时候,我不能再和她打哑谜了,就很直接地给她留言道:“申请。”
这下,信息完全同频道了。还是在朋友圈,Z回复我:“我周一快递到你家。”
哎呀,这有点让我不好意思了,让她送了我书还要赔上快递费。
我写上这段小插曲,大致介绍了我拥有陈云其老师的签名本诗集《掩面眺望你》的经过。如果我和Z都是文坛名人吧,若干年后,这是不是一段文坛佳话?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掌故吧?可以让陈子善老师一样的专家,写一篇专栏文章,考证一下陈某人的签名本中,有一本是陈云其的诗集,这本诗集,又是如何到他手里的。虽然这辈子我们都不可能是名人了,但在寒冷的冬天里,这样想想心里也会是暖暖的。
回过头来说陈云其老师。当初,他在书的扉页签上自己的大名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本没有署上Z大名的签名本,会经过Z的手,击鼓传花般落到谁的手里?我想,即便是他想过的,他也不会想到,这本书会传到三十多年前就记住了他的一个陌生读者的手上。
而我也一样。在三十多年前我知道陈云其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想到,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却没有机会相遇相识;我也不会想到,我会以这种方式,拥有了一本他的诗集签名本。
人生充满着意外之喜。也许,正是或大或小的意外之喜,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充满了喜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