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通讯员 赵敏敏 张腾跃
潘耐蔚
本报讯 “家人们看过来,这款手工编织包出自两位残疾人朋友之手,觉得美请扣‘美’!”昨天,桥头镇“心贴心残疾人之家”的手工车间内,一场直播火热进行。聋哑人马央、史青手持编织包,自信展示,微笑与肢体语言尽显专业风范,引得线上观众纷纷点赞。
这个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心贴心残疾人之家”,经过新一轮改造提升,已成为集康养照护、就业帮扶、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无障·爱”党建共融示范阵地,并打造“心贴心残疾人共富工坊”,构建起一个共建共享、共融共富的开放性助残综合体。在市残联“无障·爱”党建品牌引领下,桥头镇依托该平台成立方太残疾人帮扶就业基地,并实施先锋共建、助残共融、创业共富三大行动。目前,基地已设立工艺手编、产品装配等8个车间,有18家企业加入助残行列,助力81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因人设岗,为残疾人量身打造合适岗位。这里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一个微缩社会。学员们可沉浸式体验工人、厨师、收银员、服务员等多种职业。在生活体验馆,担任超市收银员的小张操作熟练,她表示:“有了工作经验,以后找工作更有信心了。”门前小超市、一楼咖啡小屋、二楼造物体验室等,均为实践平台。桥头镇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从源头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题,不仅提供收入,更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手工艺品车间是基地就业帮扶的成功典范。顾陈柯和马央夫妇曾靠种菜和低保金维持生计,马央一度自我封闭,顾陈柯也深受自卑困扰。加入基地学习编织后,在共富工坊、结对企业等的助力下,他们的编织产品迅速打开销路。基地负责人毛幸儿指着即将赴京参赛的新品篮子说:“他们编织的篮子很受欢迎,有些新品已供不应求。”基地还通过共富工坊、企业合作和线上小程序“甬悦179公共空间助残共富窗口”等平台销售产品。今年1至8月,参与手工艺制作的学员累计增收超4万元。
帮扶不仅限于物质层面,更深入精神领域。基地内的光茧观影室、阅览室、星光展示墙等设施,定期举办文娱活动,满足学员观影、阅读、书法、绘画、歌唱等需求。学员芳芳的画作在展览室展出,园园的文章多次发表,实现了“画师”梦和“作家”梦。“这里既能康复训练,又能工作赚钱,还可享受生活。”小周在咖啡小屋享受午后时光时这样对记者说。
“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桥头镇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7月,在市残联和镇村党组织联动下,基地内成立共富工坊党支部,并与8家单位深化党建联建,整合对接助残资源20余项。各合作方共同为工坊运营赋能,助力残疾人点亮梦想,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