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鲁奕呈
通讯员 丁烨 陈楚彦
本报讯 “多亏了镇村干部一次次上门调解,帮我们兄弟解开了20多年的心结!”近日,因承包地归属产生纠纷的胡某两兄弟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这起矛盾的化解主要得益于逍林镇构建的“零距离”信访服务体系。
年初,村民胡某通过逍林镇“家门口信访”渠道反映,1998年土地调剂以后,其兄长期占用自己承包地,并在2011年建房,现要求相关部门处置并归还土地。镇家门口信访为民服务站联合水云浦村立即启动信访服务程序,组建专班展开调查。经过两个多月10余次协调,2025年4月初,双方签订初步和解协议,并于7月初履行完毕相关协议,一场久而未决的家庭积怨终于画上句号。
改变过去群众信访“往上跑”“多处找”的状况,该镇“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将信访接待、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功能直接延伸至村(居委)一线,通过镇矛盾调解中心设立规范化信访接待窗口,在各村(居委)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信访代理点或服务岗,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渠道。由于体系运行规范有序,简单事项当场答复,复杂问题按流程上报转办并跟踪督办,形成闭环管理,极大提升了信访事项处理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调解赋能,筑牢基层“第一道防线”。镇村调委会与“家门口”信访服务点协同运作,对于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适宜调解的矛盾,及时引导至调解程序,形成信访与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多元化解机制,有效节约了行政成本和群众维权成本。
镇级调委会提质增效,配备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专职调解员,负责指导村级调委会业务,协调处理跨区域、跨行业或重大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并为基层调解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保障。村级(居委)调委会全面覆盖,由熟悉村情民意、热心公益、享有威望的村干部、党员、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调解员,第一时间发现矛盾、介入调解,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土地争议等化解在田间地头、百姓家中。
“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还整合了网格员、驻村律师、社区民警、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矛盾排查、信息反馈、法治宣传和调解工作。同时,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利用微信群、政务服务平台等,拓展信访诉求和调解申请渠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自近年“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和镇村人民调解网络深化运行以来,全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线上信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走访量特别是越级走访数量同比更是明显下降。干部主动下沉服务、倾听民意、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增强,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一体系正成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平台,为平安逍林、法治逍林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下步,该镇将深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家门口”信访为民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确保体系落地见效。完善信访事项“村社首接、镇级兜底”处置流程,整合司法、综治等力量形成联调合力。深化网格化排查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诉求“即收即办”。强化政策宣传与法治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