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溪上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乡村博物馆散发浓郁文化味~~~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博物馆散发浓郁文化味
10处跻身浙江省乡村博物馆

  “百里棉田 千亩雪场”的产棉基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长河草编,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展现村庄发展变迁的老物件……多元的文化基因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成为乡村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的基石和内生力。走进乡村博物馆,浓郁乡土味迎面而来,随之激荡你心灵的就是久久的震撼和入骨的乡愁。

  近日,省文物局公布了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我市8家博物馆上榜,它们是慈溪棉花陈列馆、草编工艺陈列馆、彭桥村乡风文明馆、杨贤江纪念馆、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纪念馆、慈溪赵府檀艺博物馆、徐福红木博物馆、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随后,周巷红色藏品展示馆、五洞闸村乡风文明馆也顺利跻身第三批浙江省乡村博物馆之列。

  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据悉,“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建成乡村博物馆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将从最初的各自生长,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让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承载住浓浓的乡愁,并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启迪思想。

  ■全媒体记者 陆燕青

  通讯员 黄松松

  A

  慈溪棉花陈列馆

  慈溪棉花陈列馆是一家以慈溪棉花文化为主题、集历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展馆。展馆坐落于观海卫镇五洞闸村文化礼堂,馆舍占地面积350余平方米,展厅内部面积250平方米。展馆根据慈溪棉花种植的光荣历史及五洞闸村棉花种植历史进行规划和建设。整个展馆主要分为图文展板和实物工具两部分,从光辉历史、文化渊源、栽培管理、农具工具等方面进行讲述和展出。

  说起三北地区种植棉花的历史,那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元明时已经种植棉花,但未见面积记载。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多次提到余姚植棉技术,并称“似草之木棉也。此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可见,慈溪现境植棉应早在宋末元初,明时已具规模。清乾隆时“姚邑北乡,沿海百四十余里,皆植棉花”,说明那时“姚北”沿海已广植棉花。自明代至民国,三北地区一直连片种植棉花,特别是大古塘以北一直是集中产棉地区。

  解放后,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先后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至建立人民公社,健全慈溪棉花生产的经营组织体系,推广棉花栽培技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1986年,慈溪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优质棉基地建设县。五洞闸村也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走到了前台。1952年,“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成为全省第一个高级社试点单位。那时候的五洞闸,种植棉花规模空前。集中产棉时期,五洞闸村“百里棉田、千亩雪场”,可以说是“人人种棉、家家摘棉”。时至今日,五洞闸村老一辈的人还会津津乐道那一段高光时刻。在慈溪棉花陈列馆,你也可以看到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实物,包括五洞闸公社建立与发展的回顾,当年的棉花生产盛况,以及五洞闸农民辉煌的创业史和艰辛的奋斗史。

  B

  彭桥村乡风文明馆和五洞闸村乡风文明馆

  彭桥村乡风文明馆位于横河镇彭桥村文化礼堂内,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藏品包括面塑工艺品、地契、村民早年生活用品、剪纸作品、书画作品、电影放映机等共计200余件。展览以村情村史、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乡贤名人、村庄特产、红色故事等内容为切入点,立足红色资源、历史渊源、彭桥庙会、麻花产业和村貌变化,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古迹。

  彭桥是个古老的集镇。明代以来,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前后共5天的彭桥庙会(兰街)闻名于宁绍地区。庙会是农村传统的民间宗教和岁时风俗。每到庙会时,彭桥的街面和空地上都会搭起一个个毛竹棚,棚内摆满了山货竹器、土布绸缎、糕饼茶食等,人流如织,人声鼎沸。比较出名的有彭桥麻花、彭桥杨梅、彭桥小江布。彭桥麻花,手工制作、酥脆可口,是由独特的面食加工技艺创作而成,已成为几代三北人舌尖上的记忆。彭桥小江布则蜚声全国,据说,彭桥在元代大面积种植棉花,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白布、条纹布、格子布、印花布等多个品种,被当地人统称为“小江布”,曾畅销全国。

  五洞闸村乡风文明馆位于该村的大夫第内,是一家以展示五洞闸村村史文明、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展示馆。展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平方米,展陈内容主要包含村情村史、尚德励志、红色革命等。五洞闸村不仅是全国闻名的产棉基地,也是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典范。1957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批示中,高度赞扬了五洞闸农民走合作化道路,说“这个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合作社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至今,原五洞闸供销社西墙上还誊写有毛主席的批示全文。

  五洞闸村和彭桥村都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拥有丰富的革命资源。抗战胜利后,浙东游击纵队第一批3000余人北撤时最重要渡口所在地就在该村高背浦,抗战胜利前夕在慈溪境内最后的一场战斗就在五洞闸。乡风文明馆陈列有老军装、枪械、抗战纪念章等物件,让人们不禁想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和那些为革命理想抛洒热血的英雄儿女。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彭桥设药堂作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点的陈文运,1943年在“二五减租”运动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岑尧正……

  C

  草编工艺陈列馆

  位于长河镇的草编工艺陈列馆成立于2007年,是在原有草帽业小学旧址基础上设计建造起来的。草帽业小学始建于1936年,该旧址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扩建后的草编工艺陈列馆为慈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首批非遗体验基地,自2021年创建乡村博物馆以来,新增讲解员、临展空间、综合管理、体验基地等。目前已成为长河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加草帽。”长河草编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清乾隆年间已具规模,为当时的八大集市之一,更是三北最大的草帽集散地之一。长河镇的“草编民间文化”远近闻名,草帽远销海内外,成为长河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长河先民就地取材,用滩涂上野生的萱麻编织麻网、麻绳、麻衣等以备家用,这是长河草编的雏形。最负盛名的是金丝草帽,其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在手工艺人的传承下,金丝草帽工艺技术由一根芯式编织法发展到双根芯、三根芯、留空芯、叠芯、编芯式等编织法。2008年,长河镇“草帽编织技艺”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河草帽编织原料更加丰富,包括金丝草、南特草、咸草、日本纸草等10多种原料。

  近年来,长河镇将草帽特色产业与党建、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不断擦亮“浙江有礼·长河礼帽”草帽金名片,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产业发展”共富新路径,努力构建以草帽业小学旧址、草编工艺博物馆为轴心的草编文旅产业集群。

  D

  杨贤江纪念馆

  杨贤江纪念馆,位于长河镇贤江村的杨贤江故居,占地面积277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为穿斗抬梁结构小平房,平面呈“凹”字形,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贤江(1895—1931年),字英甫(英父),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宁波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他一生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我国第一位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阐述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1958年4月,浙江省民政厅批文追认杨贤江为革命烈士。

  2004年,长河镇人民政府对杨贤江故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并在故居西北侧增辟了“杨贤江纪念馆”,后又作了进一步修缮和充实。纪念馆设有学生时代、树立信仰、投身革命、青年导师、教育创新等部分,全面详细记录了杨贤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这些年来,长河镇以杨贤江纪念馆为阵地,坚持弘扬贤江精神,传承贤江文化,举办“贤江文化周”,开展杨贤江文化研究座谈、“云游”贤江故居、“云诵”贤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E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纪念馆

  慈溪是全国建立地方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2年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派谭启龙到三北主持浙东的敌后抗日工作。1942年7月28日,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委成立。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是慈溪籍烟草商宓彰孝的故居,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宓大昌大屋内),口字型四合院,有封闭式山墙,有头门和正厅三开间,两边有厢房和偏房与二弄相通,朝东有平房。

  2019年,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建设成为纪念馆,纪念馆占地250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展厅分为两层,一楼有三大主题展厅,二楼布展设有“会议场景、起居室、沙盘、廉政展示”,展陈面积超500平方米;展厅内共有300多块展板和一些实物,系统全面地向我们展现了浙东的抗战史。

  F

  周巷红色藏品展示馆

  周巷历来就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共产党人发动地下革命活动。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北伐军初入浙江。周巷马家路村郭静唐受中共党组织派遣,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发动工农斗争,在周巷点燃大革命烈火。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周巷平王陈家村人肖岗组织镇上青年店员、农民和小学教员共同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这些英雄事迹都展陈在周巷红色藏品展示馆内。这座展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共分两个展厅,前厅为主馆,后厅为红色藏品、党史资料、红色书籍展厅,展示了多件慈溪本土收藏夹珍藏的红色藏品,回顾了建党百年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展馆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红色党建历史资料,借助人物介绍、实物等向公众展示共产党人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党史学习、宣传非遗知识、传播红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G

  赵府檀艺博物馆和徐福红木博物馆

  慈溪赵府檀艺博物馆位于周巷镇天潭路上,是由天元古旧家具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赵建定倾力打造的。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分5个展厅,分门别类地展示了古宅里的“牛腿”“腰板”“雕坊”及家庭用品、摆件、家具、瓷器等器物,时间跨度从清中期到文革时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房屋建造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徐福红木博物馆位于龙山镇范市工业开发区湖滨北路,是浙江省唯一以红木家具为代表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徐福红木博物馆以大量收藏明清家具和生活用品为载体,集传统文化服务、特色研学、休闲娱乐、工业旅游于一体,把红木家具产业发展与旅游有机结合,是富有浓厚浙东乡村文化特色的传承基地。

  H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位于坎墩大道155号,成立于2007年,收藏中国历代陶瓷。博物馆并非简单的以物展物,而是从考古成果中汲取古文明信息,并展示研究成果,是一家以原生态烧制古陶瓷工艺技术的研究为重点,以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为宗旨的公益性博物馆。

  这座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外观并不显眼,但里面的展品却是青瓷中难得一见的精品。展厅内以历代越窑青瓷为主,另有白瓷、黑瓷、青花和彩瓷等器物和瓷片标本,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展示了我国古陶瓷,尤其是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馆藏的历代古陶瓷艺术品元件、陶片、瓷片标本上万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溪上周刊
   第A02版:上林湖
   第A03版:翠屏丹青
   第A04版:海地文脉
10处跻身浙江省乡村博物馆
慈溪日报溪上周刊A0110处跻身浙江省乡村博物馆 2022-11-13 2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