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恒
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2018年4月,在喜马拉雅网站上,看到余秋雨先生即将开讲《中国文化课》。我向来喜欢他的文章,便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他这一年的课程。
于是在每天睡觉前的十多分钟时间内听他讲课,依旧是我喜欢的文字,加上他略带方言又吐字清晰的普通话,听着特别舒心。这一晃就一年过去了。听课有个很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不必端正地坐在书桌前,不必让自己的眼睛受累;缺点是,那些当初听到的很有意思的话语,等到再想回味的时候,却记不得了。
2019年的下半年,在一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条消息,说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已经结集出版了,网上一找,果然有。价格也便宜,六十四元,打了对折。后来我组织过几次活动,因为担心盗版问题,便去书店买《中国文化课》,因为销量大,好说歹说,给我打了七折。这个很有意思,余秋雨先生的书大概是被盗版最多的了,对于盗版他可是深恶痛绝的。二十多年前的盗版本确实纸张粗糙、错字连篇,但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如果不是很专业的人士,根本是分辨不出正版与盗版之间的区别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是无法区分,因此这六十四元一本的不知道是否正版的书反而让我觉得捡了一个莫大的便宜。
我陆续买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典一览》《君子之道》《老子通释》《周易简释》等书,都是精装本,统一的风格,统一的色调。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文化课》。粗略地在脑海中盘旋了一下,我的手头上至少有四本,两本在办公室,一本在车上,还有一本在家里。早已忘了,这么多的《中国文化课》是什么情形下得到的,好像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把人家落下的书给拿来了。
书的封面上说“收听人次六千万”,这个真是厉害,几千万人在听同一堂课,余秋雨先生太有魅力了。翻开书,最前面是一张照片,照片下的文字是“1999年考察全球古文明遗址,于埃及金字塔”。照片里的余秋雨先生站在金字塔面前,举起右手挡在眉前遥望远方,金字塔通体散发着一种被时空剥蚀后的沧桑。他在凝望什么?一定不是具体的人和物,他站在这里在寻找一种气场,一种与中国古老文化同一时代的文化气场,这正是他跑这么远的目的。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那一身着装,上身一件大格子衬衫,下面穿一条牛仔裤。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这么洋气的穿着,十分前卫。我想起了他曾经说过的一件事:“二十几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一大批中国文人写文章要求驱逐西装和牛仔裤,我当时年轻气盛,太知道这一大批极左文人的蛊惑伎俩。幸好当时这些人都还没有骗到‘教授’的职称,我便动员上海一批最年轻的正教授(人数极少)穿牛仔裤,人称‘牛仔教授’,压住了他们。”
在余秋雨简介中,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探险家”。最后一个“探险家”比较有意思,他为完成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贴地穿越了数万公里危险地区,这一路走来居然走出了一个“探险家”。不过话说回来,这还真是一种探险,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难怪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说“他是当今世界走得最远的人文学者”。这个“远”应当包含着距离之远和危险之深的两层含义。“贴地穿越了数万公里”,贴地,也紧贴着危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些名家对余秋雨先生的评论。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金庸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贾平凹说,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这些话语时常印在余秋雨的作品中。我第一次看到觉得很惊讶,这些令人脸红的话语怎么可以真的印上去?后来就想明白了,这有啥不可?这样的话语七分调侃、三分认真,反而让人觉得轻松随意。
《中国文化课》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对于文化,好像大家都明白,但到底什么是文化?大家又说不上来。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余秋雨先生在制定这个定义前,举了一个跨国婚姻的离异事件,一下子把这个高深莫测的文化给说清楚了。我呢,因为工作的关系,在余秋雨先生故乡的一幢老房子里布置了一些展板,其中就有这么一些内容: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弊端、文化的终极目标以及那些名家对他的评论。直接把艰深和诙谐摆放在了一起。余秋雨先生没来现场看过,但我相信如果他看了一定也喜欢。
《中国文化课》分五个单元,分别为“引论·文化定义”“史迹·悠悠文脉”“大道·儒家佛家道家”“反思·利弊所在”“储心·必要记忆”。第一单元讲文化是什么,第二单元铺展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第三单元寻求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第四单元阐述了中国文化为什么成为人类各大古文化中唯一的长寿者,第五单元向我们打开了本课程的“地下宝库”。
对于《中国文化课》的内容,我本想说几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但真要说时,又觉得不知从何说起,因书中的原话更有魅力。这好像你来到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试图把它介绍给朋友,但你完全被风景裹挟着,想表述的语句到了喉咙口突然塞住了,吐出来的只是一些惊叹的辅助词“啊、呀”。那就什么也不说了,有机会拉朋友到现场来感受一下会更好。
但我又无法什么都不说,那么就从余秋雨先生的自序中摘录几段:“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主持的博士生专业,特别难考。眼看那些年轻的优秀人文学者怅然离去,我比他们更怅然。于是决定接收喜马拉雅网站的邀请,把博士课程向全社会讲授。博士课程不应降格为大学本科那种常识性、常规化的教学,而应该让导师端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我把所有重要的古代经典全部翻译成现代口语变成现代美文,以便在讲课时交替朗诵,交相辉映。”
我呢,一直有个想法,组织一些爱读书的朋友,开展余秋雨散文的品读活动,一起体验他文字中的“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