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晚秋,不仅是红与黄渲染的烂漫,更有香樟树所独有的青绿绘就的凝重静美。一棵棵香樟树傲立秋景,美不胜收,伴随着悠扬的《育才之歌》,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点染着潮塘江畔的璀璨宝地。
关于樟树名字的由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有解释:樟——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而其枝叶茂密,树枝雄伟,气味芳香,又叫香樟。香樟树的寿命很长,树龄长达上千年,有“参天古木”的美誉。寓意吉祥长寿、幸福如意,也象征着正直和谐、坚韧不拔的品质。
我的家乡广植香樟树,多用作庭荫树、行道树,遍布大街小巷,我的眼球一直被这片青绿占满。十多年前,我从一千多公里外的“西北小江南”来到慈溪,看到眼前的青绿,亲切之感便油然而生。原来早在1984年和1988年,宁波市和慈溪市便先后将樟树定为市树。怪不得三北大地遍植樟树,苍翠茂盛。尤其是育才的香樟园,可谓壮观。毓秀亭前九棵,亭后五棵,十多棵百年以上的香樟树,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每一棵都身姿挺拔,巍峨耸立。白居易有诗赞曰:“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一棵棵百年香樟,错落有致,如大殿的立柱,尽显栋梁之气。靠近围栏的两棵“九五之尊”,更是妙趣横生:一棵同根生九枝,如龙生九子;另一棵五枝同根生,相交生五行。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两棵香樟树,竟将传统文化的瑰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孔子广场的几棵香樟,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用它的青绿,装扮着静谧的校园,点染着诗画育才。
校园里,最早栽培的香樟树,在通往食堂与寝室的路旁。一棵棵香樟整齐地排列着,像极了仪仗队的卫兵,矫健、挺拔。尤其是就餐排队岗的那一棵,就像仪仗队的总指挥,昂首挺立,指挥若定。这棵香樟树,在育才是出了名的。因其造型酷似鸡腿,学生称它为“鸡腿树”。我想能得到这样一个“雅号”,不但因它长得像鸡腿,而且它还长在了去往食堂的路口。时间一长,这棵“鸡腿树”便成了一个地名,“中午一起去吃饭吧?”“哪里等你?”“鸡腿树!”这样的对话,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育才师生中广为流传。就连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也不禁要去“鸡腿树”下转转,感叹一声“鸡腿树又变高了”。它年复一年,送走一届学生,迎来一届学生,不变的是它日夜的陪伴与守护。
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最让人难忘的还有它墨色的树果。走在香樟树下,看着零星滚落在脚边的树果,迎上前去,伸出一只脚,瞄准那墨色的果实轻轻地踩下去,一阵“叭、叭”之声,似生命中溅起的火花,好听又好玩。踩碎的树果,流了一地的墨色。不过,香樟树感恩于大自然,那些树果不会全部落下,总会留下一些,让冬天里找不到食物的鸟儿们能安然地度过……一棵平凡的香樟树,也能感恩于大自然,那份尊重于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让我思绪万千。
写到此处,窗外落下了绵绵秋雨。我站起身来缓缓地走进香樟园,深深地猛吸一口,淡雅的芬芳沁入心脾。站在毓秀亭里仰望这一棵棵香樟树,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谚《管子·权修》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样想着,猛一抬头,教学楼天桥上“创育才品牌 建百年名校”十个大字在这片青绿的映衬下,愈发显得苍劲有力,赫然醒目。百年香樟,百年育才。这一棵棵百年香樟,不正是育才育人的真实写照吗?育才,必定也如这参天大树一般,枝叶扶苏,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