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海地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02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明鲁监国政权 与慈溪地域
周忠庆

  大明王朝覆亡后,明朝宗室以抗清复明为号召,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南方各地建立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前后历时十八年,因为沿用大明国号且活动地域主要在南方,故而史称南明。

  在鲁监国政权中,慈溪地域的前明朝臣孙嘉绩、沈宸荃、熊汝霖和冯元飂成为朝廷的核心成员,在慈溪地域乃至于浙东地区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起到了领导作用。鲁监国政权被迫驻跸舟山期间,慈溪人王翊、王江和冯京第建立抗清山寨的四明山区,成为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区域。

  一、鲁监国政权核心:孙嘉绩、熊汝霖、沈宸荃、冯元飂

  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县人沈宸荃、熊汝霖、孙嘉绩起兵抗清。”沈宸荃(1615—1652),字友荪,号彤庵,慈溪师桥昭十三房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熊汝霖(?—1648),字雨殷,余姚孝义乡熊家村(今慈溪市周巷镇熊家村)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孙嘉绩(1604—1646),原名光弼,字硕肤,余姚孙家境(今属于慈溪市)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

  孙嘉绩领导的余姚县起义,揭开了浙东地区反清复明运动的序幕。

  南明弘光政权覆亡后,清军继续南下,余姚知县王曰俞弃官逃亡,训导王元如自署县事,准备投降清廷。孙嘉绩毁家纾难,招募乡勇数千人,和熊汝霖一起率健勇突入余姚县署,擒斩了王元如。然后,孙嘉绩整顿乡勇,编成义军,“军分两营,邀同县熊汝霖主右军,自主左军,并遣使广告会稽、鄞县”。

  沈宸荃和冯元飂在慈溪县同时起兵抗清。冯元飂(1613—1645),字沛祖,号眉仙,慈溪城东(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

  此外,章正宸、郑遵谦在绍兴斩杀降清官吏,宁绍台道于颍招募二千士兵响应;钱肃乐和董志宁在鄞县起兵;慈溪知县王玉藻、定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鄞县知县袁州佐、象山知县姜圻召募义兵反清。弘光政权镇南将军方国安率一万军士至钱塘江东岸,和定海总兵王之仁部组成浙东抗清的军事主力。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被浙东各路抗清义军恭迎至绍兴,拥立为监国,建立以浙东为中心区域的鲁监国政权。显然,鲁监国政权是靠孙嘉绩、熊汝霖、沈宸荃、冯元飂、钱肃乐、章正宸等具有民族正气的前明官绅,以及百姓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慈溪地域由此归属鲁监国政权。孙嘉绩、熊汝霖、沈宸荃、冯元飂等慈溪地域的前明官员成为鲁监国政权的核心成员。

  孙嘉绩任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旋即晋升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总视义师;熊汝霖升佥都御史,督师江防;沈宸荃擢右佥都御史督师,继而升为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冯元飂授太仆少卿,晋升右佥都御史。

  鲁监国政权建立后面临三件紧要事务。

  首先,阻止清兵继续南下,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反击,以收复失地,恢复大明。

  其次,整顿鲁监国政权的军事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

  鲁监国政权军队分为两种,即正兵和义兵。方国安、王之仁部队和浙东原有营兵、卫军统一编制为正兵,驻守金华、富阳、桐庐等地,为鲁监国政权所倚重,粮饷充足,但纪律松懈,常常“饱嬉江头”。孙嘉绩、熊汝霖、沈宸荃等人临时召募的军队称为义兵,在装备、军饷和军事训练上皆处劣势,常常缺饷乏粮。“寻定分地分饷之议,以国安兵最多,之仁次之,乃以为正兵,取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田赋以给;而义兵取富室之乐输者,谓之‘义饷’。未几,正兵并取义饷,而肃乐等军恒缺食。”(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年版)。义兵的粮饷只能依靠乐意纳输的富户提供,往往得不到保证,面临严峻的缺粮问题,竟至于乞食于途。

  尽管如此,支撑鲁监国政权局面最坚定的力量依然是义军。孙嘉绩毁家解决粮饷短缺,他说:“身体是先人留给我的,就应该与国家共存亡。怕只怕举事不成,死后无颜面对君亲!”孙嘉绩部将章钦臣善于制作火器,所部号称火攻营,是鲁监国政权西征时的精锐部队。孙嘉绩与熊汝霖率领义兵驻兵瓜里,协防江岸,每次作战都是熊汝霖当先、孙嘉绩殿后,人称“孙熊兵”,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孙熊兵”曾渡过钱塘江与清军作战,在与清军将领瑚密色和骑都尉色赫的交战中,“(熊)汝霖兵殊死战,瑚密色中枪战死。”清军溃败。

  为进一步加强鲁监国政权的军事力量,熊汝霖到海宁等地招募兵员。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督师江防,屡战不胜。汝霖认为‘江面迎攻甚难,不如间道入内地为攻心策’,遂率千人至海宁,招募兵员,万人响应,号称‘熊军’。”成为鲁监国政权中的一支生力军。

  再次,处理和南明隆武政权的关系。

  在鲁王朱以海被拥立为监国之前,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史称隆武帝。于是,在时局混乱、消息不同的状况下,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隆武帝遂遣使携十万赏银前往绍兴颁诏,希望鲁监国退位归藩,统一抗清力量,并许诺鲁监国政权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

  鲁监国政权中就是否奉隆武政权为正统展开了激烈辩论。熊汝霖坚决反对接受隆武帝的诏书,他说:“主上原无利天下之意,唐藩亦无坐登大宝之理。有功者王,定论不磨。若我兵能复杭城,便是中兴一半根脚,此时主上早正大号,已是有名。较之闽中乘时拥戴,奄有闽越者,规局更难倒论,千秋万世,公道犹存。若其不能,而使闽兵克复武林,直趋建业,功之所在,谁当与争?此时方议迎诏,亦未为晚。”(徐芳烈《浙东纪略》)。于是,在回复隆武帝的信中,鲁监国称隆武帝为“皇叔父”而不称“陛下”,明确表示不承认隆武政权。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越过钱塘江,进击包括慈溪地域在内的宁绍地区,鲁监国被迫离开绍兴,渡海前往舟山。孙嘉绩追寻鲁监国到舟山,劳累忧愤交集,因病辞世。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孙)嘉绩从乔司急回绍兴,航海至舟山追寻鲁王,疽发于背,于阴历七月二十四日死于舟山。赠太保,赐祭九坛,谥忠襄。”

  不久,清军进入福建,隆武政权覆亡。鲁监国进驻福建长垣,重建政权,封郑彩为建国公,张名振为定西侯,“加东阁大学士熊汝霖太子太傅,司票拟。”(李聿求《鲁之春秋》)。熊汝霖成为鲁监国政权的内阁首辅大臣,随从鲁监国左右,协助处理军国事务。东阁大学士沈宸荃晋升为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参与军事调度和指挥。鲁监国军队收复建宁、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福安、福宁等地区,控制了福建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成了孤城。

  正当福建抗清形势高涨之际,熊汝霖却遇害辞世。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鲁王驻闽安镇,郑彩擅权,骄悍不法。汝霖屡次仗义执言,郑彩恨之入骨。元夕,汝霖离闽安镇至琅琦,郑彩乘机派党羽百余人赶到琅琦。十七日夜,汝霖及其幼子被彩党缚,当晚被投入海中,惨遭杀害。”鲁监国获知熊汝霖被害后,哀痛不已,下诏罢朝五天,他怒斥郑彩道:“杀忠臣以断股肱,生何益耶!”

  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主力南下福建,在浙闽总督陈锦的配合下大举进攻,鲁监国政权因为郑彩排斥异己,已经无法团结抗敌,致使收复的府县重新落入清军之手。

  顺治六年(1649年),鲁监国移驻舟山,重新整顿朝政,沈宸荃被谕命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沈宸荃为了加强防务,在舟山修筑城楼和坚固的军事工事,将舟师布置在东南水门外,以确保舟山城防安然无恙。“鲁王朱以海曾在鲁监国四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到鲁监国六年(永历五年,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全力经营舟山的抗清基地,在鲁王的治理之下,舟山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然而当清军攻人舟山后却大肆屠城、滥杀无辜,使得原本繁华富庶的舟山几乎被夷为平地。”(龚剑锋、孙健:《浙闽沿海南明鲁王政权的失败原因和存在意义》)

  而随同鲁监国来到舟山的冯元飂却遇难于舟山群岛。

  鲁监国由福建初入舟山时,原隆武政权的肃虏伯黄斌卿拒不接纳鲁监国及其朝臣,鲁监国政权内阁阁员荆本彻由淞江抵达舟山,其子荆元相欲袭击黄斌卿,结果兵败被杀。同为鲁监国政权内阁阁员的冯元飂,“以和解,误为闽兵所杀。”(汪光复《航海遗闻》)

  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攻入舟山城内,沈宸荃水师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败走海上,跟随鲁监国来到厦门。不久,沈宸荃随鲁监国移居金门。顺治九年(1652年),沈宸荃在南日山附近遭遇飓风袭击而辞世,年仅三十八岁。鲁监国闻知噩耗,极为悲伤,下谕谥号为节愍。

  二、鲁监国政权外围:王翊、冯京第、王江

  顺治六年(1649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即鲁监国政权经营舟山抗清基地期间,鲁监国接受沈宸荃等朝臣的建议,改变抗清战略,将重点放在经略浙江上。鲁监国政权联络四明山寨的王翊、王江、冯京第等义师,同时遣使前往日本寻求援助,使舟山群岛以及横跨慈溪、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等县囊括整个慈溪地域的四明山区,成为浙东抗清武装斗争的中心区域。

  王翊(1615—1651),字完勋,号笃庵,慈溪县人,早年“好言兵,见天下方多难,思以功名自见。”鲁监国驻跸绍兴时,王翊和好友王江(?—1655,字长升,慈溪县人)组织义军归附,授兵部职方主事。鲁监国政权撤离绍兴移驻舟山时,王翊和王江回到慈溪地域招募民兵,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顺治四年(1647年),王翊和王江率部进入四明山区。王翊治军严明,能立纪纲,不骚扰山民百姓,并亲自安抚山中父老:“前此以诸将横扰,居民遂至激变,今吾军来,足为是山之卫,而无所扰。父老念故国,其许我乎?”王翊遂在形势险要的大兰山上安营扎寨,自称大兰洞主,山民纷纷加入王翊队伍。冯京第率部来到四明山,与王翊会师,屯军土岙,军势日益壮大,“蔓延于四明八百里之内”。

  冯京第(?—1654),字跻仲,号簟溪,慈溪城东(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世人尊称为“簟溪先生”,明末复社名士,冯元飏从子。弘光政权覆亡后,冯京第归附福建隆武政权,授监军御史。隆武政权覆亡后,在湖州(今浙江吴兴)起兵,旋即进入四明山与王翊合军。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冯京第)与黄孝卿乞师日本,未遂。次年与黄宗羲再乞师于日本,至长埼不得请而还。”关于冯京第乞师日本,清人朱溶所著《忠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冯京第到达日本后,向日方乞师,在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府邸哭庭十四日,日夜不绝。德川家光就此事告知父亲德川秀忠,德川秀忠认为:明朝初年,胡惟庸谋反,明廷指责日本参与此事?诬我太甚。现在明朝灭亡了,日本又何必越过大海去兴兵戎之事。德川家光以此言告冯京第,冯京第无奈,只得返回中国。

  顺治五年(1648年),王翊率部自四明山直入上虞,攻入上虞县城,杀死清廷任命的上虞摄令,整个浙东震动。清廷集中在浙兵力,全力打击王翊、王江和冯京第驻扎的四明山抗清山寨。浙江提督田雄在四明山附近的团练配合下,派兵越过清贤岭,突破杜岙关,偷袭山寨。义军猝不及防,伤亡四百多人,冯京第潜逃避居民舍,王翊率余部败走天台。王翊认为此次山寨失守是团练之罪:“北兵虽健,吾视其锐则避之、懈则击之,非团练为之乡导,彼敢行险地如枕席乎?然北兵团练岂能相守?吾卒虽残,其破团练尚有余力。”于是,王翊回师杜岙,沿途招募士兵达万人,大破清军团练,收复四明山抗清山寨。

  王翊极具军事才能和管理才能,为巩固四明山抗清山寨,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譬如,设立五营五司制度:五营主军,王翊亲自统领,五司主饷,由王江负责。实行“且耕且屯”“履亩而税”制度,在不增加四明山区百姓负担的情况下,解决了义军的军需供给问题。“四明四百八十峰之民,其租赋不之官而之公,其讼狱不之官而之公,其耳目消息皆不之官而之公,浙东列城昼闭,胥吏不复下乡,汛兵远伏,以相眺望,而不复近山。”(黄宗羲《梨洲遗著汇刊》之《四明山寨记》)

  顺治六年(1649年),王翊率军大败清军,再占上虞县城,进军奉化。鲁监国派遣使臣巡视四明山,授王翊为河南道御史。黄宗羲认为授官太低,上疏鲁监国:“诸营文则自称都御史、侍郎,武则自称将军、都督,未有三品以下者。主上嘉其慕义,亦遂因而命之。惟王翊不自张大,仅授御史。御史在承平时固为显要,而非所论于今日。诸营小或不及千人,大亦不过王翊一部。今品级悬殊,以之相临,恐为未便。”于是,鲁监国在健跳所(今浙江三门县东南)接见王翊时,授其右佥副都御史,次年授兵部右侍郎,冯京第晋升兵部侍郎。顺治七年(1650年),王翊对冯京第说:“与我犄角惟舟山,我灭则舟山无援,而舟山危,我亦无救。”为保证舟山鲁监国政权的供给与安全,王翊同台州俞国望部、绍兴陈天枢部相配合,率军攻破新昌和浒山,截断了宁波府和绍兴府之间清军的联系。

  为了彻底消灭鲁监国政权,清廷决定先捣四明山、再取舟山岛。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兵分两路会攻四明山,“军帐弥漫三十里,游骑四出,仍用团练为向导。”王翊、王江和冯京第指挥义军扼守关隘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清军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往舟山。清军继之攻打舟山。王翊奏告鲁监国:“事急矣,请复入山,集散亡以为援。”不料,欲前往奉化招兵以重整队伍的王翊,在北溪被清军团练俘获。

  浙闽总督陈锦亲自劝降王翊,王翊大义凛然道:“毋多言,成败利钝,天也,汝又何知!”并高歌绝命诗一首:“谈笑且从容,今朝得死所。一腔忠愤血,飞洒若红雨。”慨然就义,时年三十六岁。王翊牺牲后,头颅被清廷挂在宁波府城的西关门上以威胁抗清兵民。王翊友人于深夜偷偷地将其取下,藏匿家中。

  冯京第继续尊奉鲁监国政权,坚持抗清。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顺治十一年被叛将杀于舟山”。当时清军袭击舟山,正患重病的冯京第藏匿于大岚颧顶山,被部将王升出卖而被俘,遂慷慨就义。王升卖主求荣,未得善终,最终被清兵杀死。后人将冯京第的一只手臂、王翊的头颅和董志宁的尸体,合葬于今宁波江北区翠柏路北段三忠巷一带马公桥旁,称三忠墓,二十世纪末迁至慈城大宝山。

  王江在王翊牺牲后,曾一度削发为僧以作掩护,不久参加抗清名将张名振的部队,继续抗清。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与张名振引师入长江,又与沈倜伦聚众四明山,屡仆屡起。不久在与清军作战中,中流矢阵亡。人谓‘忠孝义烈智勇,无不俱备’。”

  顺治八年(1651年),失去舟山抗清基地的鲁监国赴厦门依靠郑成功。次年,鲁王自去监国称号。康熙元年(1662年),鲁王在金门病逝。

  随着鲁监国政权的覆亡,慈溪地域的反清复明运动逐渐沉寂,仅有零星的抗清斗争,已不成气候。

  总而言之,慈溪地域在鲁监国政权期间的反清复明运动,自弘光元年(1645年)至鲁监国六年(1651年),共长达七年。虽然有某些历史学家全面否定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认为其目的是为了恢复腐朽的前明王朝,维护汉族官僚地主的阶级利益。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南明政权的抗清活动有着反抗“清初六大弊政”的积极意义。至于包括慈溪地域在内的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更是不容否定。正是他们的坚决斗争,使清廷看到了汉族人民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改变统治方式,调整政治政策,努力缓和民族矛盾,调整阶级关系,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海地文脉
   第A03版:天下
   第A04版:视点
南明鲁监国政权 与慈溪地域
《世间风雅》序
杨贤江的 浙一师毕业纪念照
慈溪日报海地文脉A02南明鲁监国政权 与慈溪地域 2024-03-02 2 2024年03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