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妻子姥姥家的亲戚——家在金华兰溪市横溪镇于街村的表弟阿伟微信发来消息,称他们世代居住的小山村明年可能要整体搬迁了,希望我们在龙年春节能到他们家走走看看。正好我年逾八旬高龄但身体健朗的丈母娘也有“回娘家”看看的心愿,于是妻子与我一合计,决定过去一趟。
在龙年的大年初四早上,我开车载着一家人开启了探亲之路。
车到村口时,表哥国庆和表弟阿伟已经在村路上等候多时,车还未停稳,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妻子已降下车窗玻璃先行和他们挥手打招呼——彼此都近二十年没有见面了;下车时分正好赶上中午饭点,妻子的舅妈早已张罗好丰盛的一桌佳肴催促我们入座。午饭后聊天时,刚上复旦大学的女儿提出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于是表弟阿伟又自告奋勇地给我们当起了向导,他说村北山的山坡上就有一个在金华很有名气的古民居叫“耕读居”,可以和著名的诸葛八卦村内的古建筑媲美。
于是说走就走,一行人在羊肠小道上迂回登高前行,“到了——到了,喏,就在这上面。”绕过一幢洋气的独栋小楼,来到一个长满了苔藓的石墙边,拾阶而上,“耕读居”三字尽收眼底。略显低矮的宅门衬上石阶上的青苔,古色古香。
顺着表弟热切的招呼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粉黛青瓦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再俯首一看,雕刻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街耕读居”字样的石碑亦赫然在目。耕读居古民居坐北朝南,背靠北山,沧桑斑驳的外墙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那些沉睡的往事。
恰逢在春节“人归巢”期间,我们在这幢历史悠久的古民居里面遇到了其中一户人家的后人——一位曾经在本地当过村主任如今在外面另有发展的陈姓中年男子。说起耕读居,眼前这位健谈又好客的主人对耕读居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他对眼前祖上传承下来的古建筑的介绍中得知,这幢位于兰溪市横溪镇于街村90号的古建筑是兰溪清末时期代表性建筑,其现实保存的完整性在整个金华大市也难寻其二。因此,光是看到“耕读居”这个名字,已经让人的思维天马行空产生了遐想。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民居里蕴藏着怎样一种古老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当年耗巨资大兴土木一手打造它的又是怎样一位巨贾乡绅?在与老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中,我们得知耕读居与浦江接壤,解放前归浦江县管辖,所以当地的方言、建筑、风土人情与浦江地域非常相近。
我们在老陈的细致介绍中得知,于街这个名字,源于早年村中小街旁一家虞姓人家开的店,后店面逐渐做大,生意日益兴隆,周边的百姓来来往往,那条街在约定俗成中就叫了于街,久而久之村名也随了街名。面对我们这一行来自宁波慈溪的不速之客,热心的老陈还带着我们在三合院式的耕读居内走了个遍;迎门可见的正屋、偏房一字排开,大门为砖雕门面,中间的门额上刻着“耕读居”字样。两边各有一小门,门额上各有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分别是“一犁春雨”和“半夜书声”。白底、黑字、黑框,历经百余年,看上去虽然黑白不再分明,但字体依然醒目。时值春寒料峭之际,步入正屋,开阔的长方形天井里满眼都是藤梗,屋檐下一棵老栀子树正巍然屹立。老陈带我们来到正屋他的房前坐下,放眼望去,远山群抱,让人油然而生豁然开朗之慨。
耕读居占地576平方米,有正室三间,两侧偏房各两间,厢房各三间,共十三间。正屋有两层楼,二楼设前廊。门前用八柱、方栅、柱间穿方雕刻盆景等图案。前廊设平栱,上雕蝙蝠、荷花等图案。额枋上雕有鹿、龙须纹等,惟妙惟肖。正屋有格子花门十八扇,条环板上的雕刻主题是戏曲人物。二楼是木作抬梁式的,层高稍显逼仄,正屋前的天井非常开阔;由此可知建造此古民居主人的超前眼光和良苦用心。
我们大饱眼福后谢别老陈下山,正好于街村村委会就在山脚下,于是我和女儿进去闲逛,在村办公室正好邂逅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在春节值守的陈姓村干部,于是我们又冒昧地打扰对方聊起了“耕读居”这个话题。这位陈姓干部也非常热情,为我们沏茶让座尽地主之礼,也借此机会给我们普及了“耕读居”故事:耕读居所在的于街村占地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八百余人,村民大多为陈姓,村庄东西长约三公里,南北宽约两公里。是兰溪市的北大门,村庄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于街村四面环山,清澈的溪水自东向西沿坡势流动,2005年11月,耕读居被列入兰溪市级文保单位;2017年1月,它成为浙江省第七批文保单位。他说,目前耕读居还是私人住宅,陈根财、柳阳春等四户人家还住在这里,这里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古民居风貌,生活用品只有简单的家电,连烧柴火的土灶都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这位陈姓村干部还给我们讲了一件有关“耕读居”的趣闻,大约三十年前,有几个上海商人到访耕读居后大发感慨,向四户房主提出愿出价数百万元买下这所古民居,陈根财等其他三位陈姓房主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耕读居历经四代传到陈根财等人手上,陈家经历的兴衰故事,看似与耕读关系不大,实则又相辅相成。相传,于街村在明清时期是闻名遐迩的财主村,村里崇文重商,虽然村民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什么功名,但是这些乡绅敬慕读书人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位陈姓村干部认为,耕读居做工精细、雕刻精湛;主屋、附房、院墙的材料都精挑细选,建筑造型古朴大方适合大家族同时居住。此外,该古民居代表着晚清浙中地区建筑雕刻的最高水平,具有不可再造的艺术价值。据于街村现存的村志记载,先祖崇文重教,重视培养知识人才。目前,村子里已培养出于街籍大学以上的知识型人才近两百人。
尽管现在耕读居与它周边的小洋房大相径庭,历史的重侈与现实的轻奢也在这里显得泾渭分明,但读书是古往今来最好的“诗和远方”。
兰溪于街耕读居:一犁春雨,半夜书声。
我也深信:耕读居和其它地方的善读书之人必定能穿过冬的幽径,抵达春的香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