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登革热,大家往往会将其与蚊虫传播、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夏季联系起来。然而,近日已入深秋,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接诊了两例登革热患者。对此,该院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技师史澈表示,尽管气温下降蚊虫减少,但登革热病毒仍有可能通过输入性病例在本地传播,市民仍需保持警惕。
据了解,这两位患者均是因高烧不退并伴有皮疹等症状来医院就诊。尽管已自行服用了退烧药,但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发现患者的登革热病毒NS1抗原呈阳性,且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进一步询问得知,这两位患者都曾有过疫源接触史,从而确认了登革热的诊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虽然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但输入性病例仍有可能引发本地传播。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是登革热的高发区,而登革热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史医生特别提醒,登革热的症状与新冠、流感、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存在相似之处,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1至14天,一般为5至9天。其典型症状包括急性高热、皮疹和出血,伴随症状有头痛、眼球疼痛、肌肉痛、骨关节痛、乏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腹泻等。这些症状在发热初期即可出现,且发热3至5天后可能会降温并再次上升。
为了准确诊断登革热,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通常会发现白细胞总数减少,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同时多数病例会有血小板减少。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有时还会有管型出现。血生化检查则可能发现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生化指标升高。此外,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是诊断登革热的关键手段。通过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登革热抗原(NS1)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可以早期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同时,血清学检测如IgM抗体、IgG抗体检测等也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未有针对性的特效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验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一般处理及预防性治疗等措施。对于检验结果阳性且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而对于检测结果可疑或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则需要密切观察并加强护理。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和灭蚊。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环境清洁,清除积水等蚊虫滋生地,使用防护措施。同时,个人应注意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医护人员应尽早发现患者,对患者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以保护易感人群。了解登革热的症状、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