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因为一次偶然的选择,跟一个之前毫无关系的地方,突然进行了紧密关联。比如我偶然来到慈溪,一晃工作二十多年了。可是我来的那天,仿佛不远。曾经我说,我在这里没有找到归属感,我从不认为自己变成了浒山人,从来没有。这可能是自我对这个地方的割断,从而丧失了对这个地方的好感。
可是,现在回想归属感需要重新定义。或许这地方待我不薄,而我从未入心,又或许好感似乎在慢慢培植。
为何有这种改变?对一个地方的好感来源于这个地方的人们。
前几天意外得知散文发表了,可惜我后知后觉才发现,不料日期相隔甚远,找样刊希望渺茫。所以我给编辑老师回了邮件,一是对于录用的感谢;二是可否提供样报。写这段如同投稿,我没抱太大希望,但毕竟发个邮件很方便,还是发了。当天,我的邮箱收到了回信,编辑老师已经准备了样报,放在报社传达室,让我尽早去拿。我傻傻乎乎,没有开通新邮件提醒,过了24小时才发现编辑的善意。
周六送女儿学舞蹈,顺便转到报社,正好门岗有人。门卫大伯很慈祥,我说明来意,拿了编辑装样报的牛皮大信封。可我还想知道这背后的编辑是谁,又问大伯是谁放了信封。可惜大伯给我说了两个名字。最后我并不知道那个版块的编辑到底是谁。算了,要是以后散文写得好,说不定经常投呢。总有一天,我会知道这位彩虹一般的编辑。
这差不多是最好的结局。对于一个喜欢纸质的传统作者,样报简直就是发表的最后一环。没有样报,就是没闭环、不圆满、有遗憾。
其实,第一时间看到这个录用消息已经三更半夜,延迟两周多而已,我当时惊喜,在小众朋友圈发了全城搜报。没想到我的同事兼好友,比我还要快速定位了当期电子报。我那时就看到这豆腐块是方方正正还是狭狭长长。
第二天,大热天里好友专门花时间到单位帮我找报纸,可惜报纸本来就订了没几份,加上时间隔了两三周,即使花了长长的时间依然没找到。
后来某人说,他其实是订了《慈溪日报》的,不过平时没让门卫送。不早说?!我似乎又燃起了希望。他又去另外的门岗找报纸,但终究败给了时间,没找到。
但他毕竟是我文字里的男主。女主有一股劲,男主也很配合地生出一股劲。他看自己单位没找到,又联系了社区,以为社区一定有报纸。社区是订了报纸的,可那天周六,社区人员休息,报纸没有送。等他满怀希望地赶到,人家给了这个结果。但人家可能看他诚意满满,于是已经找出了电子版,然后用A3打印了一份。他就拿着A3纸向我交了差。
我看着这份资料,有点意外。实在没有也没关系嘛,反正有电子稿。但是,有心人就是这么想成全我。岂止成全?他还沿袭了我的不怕社死。当人家找到电子稿后,问他要哪一篇,他说,铁棉写的那篇。随后,他说人家还“稍微”看了一下文章。
他去社区大概好多趟吧,所以不生分。但是他不怕这个大型社死瞬间吗?我可是写了相亲故事。人家看了虽然没有问他:哦,你是那个小伙子啊?哦,原来你的经历有点……虽然没说,但也会过一下心里吧。我问,那当时你什么感觉啊?他说,没什么啊,就说我老婆拿着报纸去学校拿奖励。好吧,一个不怕写出来,一个不怕捅出去,果然一对。
毫无疑问,串起这件小事的人们,他们共同努力,不约而同地帮我成全一个小心愿。我对慈溪人民的好感又多了,随之我对慈溪的好感也多了。
这一趟随意选择的慈溪行,有多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