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总院关节外科团队为一名101岁高龄的髋部骨折患者成功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次日,老人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站立,一周后已能扶助行器缓慢行走。这场跨越“生命禁区”的手术,不仅刷新了该地区高龄关节置换手术纪录,也为老年骨创伤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101岁的邹爷爷(化名)身体硬朗,平日生活基本能自理。一周前,他因雨天路滑不慎摔倒,左侧股骨颈骨折,剧痛让他无法动弹。送医后,检查显示其骨折错位严重,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但随之而来的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对百岁老人堪称“致命威胁”。
“父亲年轻时吃过很多苦,我们不想让他在病床上煎熬。”邹爷爷家属几经咨询,最终决定接受手术。然而,超高龄、高血压、帕金森、心脏肥大、骨质疏松等问题,让手术风险陡增。经过全面评估,医院组建多学科团队,最终确定为老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患者手术如同一场‘生死时速’,必须将麻醉风险、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压缩到最低。”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总院关节外科主刀医生、骨科主任景孟军介绍。对此,团队确定了术前“定制化”方案,麻醉科采用对心肺功能影响最小的神经阻滞麻醉,心内科、重症医学科联合调控基础疾病,营养科制定术后康复饮食。同时手术过程“速战”,采用最熟悉的入路,减少创伤和感染机会,最终凭借丰富经验,团队在30分钟内完成假体植入,出血量仅100ml。
手术的成功让患者和家属信心大增,随之而来的术后管理也很关键。术后24小时内,康复师为邹爷爷进行了下肢气压治疗,预防血栓,疼痛管理团队为其实施多模式镇痛。术后48小时内,在支具保护下,邹爷爷在床边完成了首次坐立。术后72小时内,邹爷爷借助助行器迈出了术后第一步。
“随着技术进步,年龄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症,但需严格评估获益与风险。”景孟军主任表示,超高龄手术核心在于三点,多学科协作(MDT)降低系统性风险、手术团队具备丰富经验与应急能力以及家属对术后康复的全力配合。据统计,该院近三年已为28名90岁以上患者成功实施关节置换,每年开展的关节置换手术达到300例,术后1年自主行走率超80%。
此次手术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感慨,医学的温度,在于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30%。此案例为高龄骨创伤治疗注入强心剂,也推动更多医院优化老年外科应急体系。
■全媒体记者 王桑
通讯员 茹正良 徐沛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