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上林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罗泱波新作《红韵中华——写杨贤江烈士》
~~~徐 啸
~~~潘玉毅
~~~
~~~余长飞
2025年06月02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色彩与笔触间追溯革命先驱的精神
——读罗泱波新作《红韵中华——写杨贤江烈士》

  胡 遐

  认识罗泱波老师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在2015年慈溪市月季花颁奖大会上认识她的。2014年她的油画《舞者》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所以在第二年月季花颁奖时她获得了市月季花奖的最高奖,她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魅力四射。从那时起,我就对她非常崇拜。当时我刚跟从胡志云老师习山水画,后来转向工笔画的学习,加入慈溪市美协,和罗老师的接触多了起来,知道她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获文学学士学位和艺术硕士学位。她的创作成果丰硕且题材多元,尤其擅长人物画创作,她的近作《棉花姑娘——黄建英》,展现了慈溪解放后第一任县长黄建英的风采,表达了对家乡先进人物的深切缅怀。而新作《红韵中华——写杨贤江烈士》,以精湛的技艺对杨贤江烈士精神世界做了一次艺术礼赞。这幅画作不仅承载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更通过其精湛的油画技法,构建起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景,让我得以在色彩与笔触交织中,感受那个动荡年代里革命先驱杨贤江的坚定信念与非凡气质。所以在微信看到这张画的第一时间,我就给罗老师留言:膜拜。之后我多次阅读这幅作品,越看越觉得有话想说。

  关于色彩

  从罗老师的创作简介里面得知,她把创作的时间背景定格为1925年冬。当时上海大学在“五卅惨案”后被迫搬至青云路167弄原青岛路师寿坊15幢民房为临时校舍。弄堂口挂着校长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所以画面以凝重的深色为基调,这是对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局势的视觉隐喻。旧建筑的墙面以斑驳的灰褐色系为主,罗老师通过多层次的色彩叠加,营造出岁月侵蚀与风雨洗礼的痕迹。那些深浅不一的灰褐色,仿佛是历史的褶皱,记录着时代的沧桑。墙面上的招牌字迹,则采用了褪色做旧处理。褐色与灰色的交织,暗示着旧时代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压抑,却又在这种压抑中透露出一丝即将被革命之火点燃的张力。

  在这凝重的深色基调中,鲜明的色彩点缀成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焦点。杨贤江烈士身上的红色围巾,如同一团跳跃的火焰,在深色服饰与褐色背景中格外夺目。红色,这一象征着革命与热血的色彩,不仅打破了画面的沉闷,更成为杨贤江烈士内心激情与革命信仰的外化体现。他手中的书籍,封面以蓝色与黄色为主,蓝色象征着理性与深邃,黄色则寓意着希望与光明,两种色彩的搭配,既呼应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身份,也暗示着进步思想在黑暗中的闪耀。

  关于笔触

  我在反复阅读画作的时候,感觉罗老师的笔触运用非常高超,她对不同质感的物体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与艺术化处理。人物部分,尤其是杨贤江的面部与手部,笔触细腻柔和,展现出皮肤的质感与人物的内在气质。杨贤江烈士的面部表情,在罗老师的细腻刻画下,透露出坚定与从容,仿佛在凝视着未来的革命道路,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又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背景的处理则采用了粗犷的笔触,以表现旧建筑的沧桑与时代的动荡。墙面的笔触厚重而有力,营造出墙面的斑驳与陈旧。画面左侧的老式车辆,车轮与车身的笔触带有明显的写意性,粗犷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却又在色彩的交融中展现出物体的体积感与历史感。这种细腻与粗犷的对比,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更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一种呼应——细腻处是杨贤江内心的温柔与对理想的执着,粗犷处则是时代的风雨与道路的坎坷。

  关于构图

  罗老师精心安排着画面中每一个元素的位置,以实现画面的平衡与对叙事的引导。杨贤江烈士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这种中心构图法使其成为视觉的焦点,象征着他在革命历史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姿态自然而从容,一手插兜,一手持书,展现出一种知识分子的优雅与革命者的自信。

  背景中的建筑物与车辆,在构图上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左侧的车辆与右侧的门框,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称与呼应,使画面不至于因中心人物的突出而显得失衡。同时,背景元素又通过线条与色彩的引导,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中心人物。如建筑门框的垂直线条与人物的站立姿态相呼应,强化了人物的庄重感;墙面左侧的斜向笔触与车辆的轮廓线,又在不经意间引导视线向中心汇聚。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和谐之感,更在叙事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空间。背景中的上海大学临时校舍,暗示着杨贤江烈士在此期间的革命活动与教育实践,使观者能够通过画面元素,感受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使命。我特地咨询过罗老师背景的安排是不是有老照片作基础,她答复说背景是根据画面需要设定的。

  关于光影

  读这幅作品时不能忽略光影效果,我认为光影处理在这幅油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画面整体采用了柔和的明暗对比,既避免了过于强烈的光影造成的视觉突兀,又通过明暗的交织凸显了主体与氛围。杨贤江烈士的身体受光较为均匀,面部与手部在柔和的光线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甚至连右脚的皮鞋都在闪闪发亮,仿佛他整个人都被理想的光芒所笼罩。这种光影处理,不仅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更象征着他在黑暗时代中作为进步思想传播者的光明形象。背景则处于相对较暗的阴影之中,墙面与建筑的细节在阴影中若隐若现,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凝重感与历史感。

  光影的交织还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层次感。前景的人物因受光而显得突出,中景的建筑与车辆则在光影的过渡中展现出空间的深度,背景的弄堂则在最暗的色调中融入阴影,使整个画面具有了纵深感,仿佛将我带入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

  关于精神内涵

  这幅油画通过色彩、笔触、构图与光影等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成功地塑造了杨贤江烈士的形象,传达出他的精神内涵。罗老师对色调的把握,不仅是对历史情境的再现,更是对革命精神的视觉诠释。细腻与粗犷的笔触,在塑造质感的同时,展现了人物内心与时代的碰撞。她精心设计的构图,构建了一个充满叙事的空间,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杨贤江烈士的历史角色。而光影的巧妙运用,则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氛围,突出了主体,彰显了杨贤江烈士的精神光芒与革命激情。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幅油画不仅仅是对杨贤江烈士个人的艺术呈现,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革命先驱的致敬。罗老师将历史与艺术、人物与时代紧密相连,让我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驱们在动荡岁月中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这种对历史人物与精神的传承,正是艺术在当代社会所应承担的重要使命——以美的形式,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上林湖
   第A04版:天下
看长江,看长江 丁迅华
在色彩与笔触间追溯革命先驱的精神
恩施重庆 行吟一组
也说“端午”
荷塘双鹅(国画) 施建华
儿歌两首
慈溪日报上林湖A03在色彩与笔触间追溯革命先驱的精神 2025-06-02 2 2025年06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