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上林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罗泱波新作《红韵中华——写杨贤江烈士》
~~~徐 啸
~~~潘玉毅
~~~
~~~余长飞
2025年06月02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说“端午”
潘玉毅

  一说到端午,世界仿佛陡然间变得热闹了许多,连着人的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耳边澎湃着龙舟竞渡的鼓声、呐喊声,鼻尖交织着艾草、菖蒲及巧手制作的香囊的气味,味蕾处则有粽子、咸鸭蛋令人唇齿留香的味道萦绕……不惟如此,杨梅、枇杷次第成熟,篱笆上的黄瓜、屋檐下的李子也在排队等待采摘,引得鸟儿、虫儿纷纷凑到近前。

  在中国民间,端午是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承历史悠久,且覆盖汉族、水族、彝族、傣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端午之所以叫端午,按《燕京岁时记》里的说法,是因为“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作为一个在汉代就已约定俗成并深受民众喜爱的节日,端午于国人而言有着特别的意味。相传端午这日,未出嫁的女子会用灵巧的双手制作香囊、荷包送给心仪的男子,表达爱慕之情;出嫁的女儿则要回娘家省亲,唤作“归宁”;那些家里有女儿的,不论贫富,都会将小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为其系上端午索,佩戴艾叶、五毒灵符,此时榴花开得正好,往往也会成为装饰的一部分,也正因此,端午节又被叫作“女儿节”。于男子而言,这个节日同样重要。在很多地方,男子婚娶以后,每遇端午、中秋、春节,都要去给家里的老人“送节”。因端午阴历为五月初五,又称“送重五节”。

  节日与典故向不可分。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通常都记录着它的起源与传承。关于端午的由来,说法有许多种,但流传最广的大抵有三个:一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三是为了纪念曹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因主张变法遭贵族排挤,流放期间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于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伍子胥为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谋略家,尽忠职守,反被夫差赐死尸首弃于钱塘江中;曹娥为东汉时期上虞人,其父五月五日迎潮神时为水所淹,她投江寻父尸身。虽然版本不一,但主人公或忠君爱国,或孝心可嘉,由此约略可知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

  国人向来讲究仪式感,每一个节日到来时,都会举行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特别活动。久而久之,遂有后人所谓的“习俗”。端午的习俗有很多,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熏苍术、放纸鸢、赛龙舟……清乾隆年间,画师徐扬就曾取古人过端午的八种代表习俗绘制《端阳故事图册》予以记录,分别为:射粉团、赐枭羹、采药草、养鸲鹆、悬艾人、系采丝、裹角黍、观竞渡。而今,射粉团、赐枭羹、养鸲鹆已不多见,但其余几样皆被完好地传承了下来。

  最为常见的当然是裹角黍,也就是包粽子。家家户户或做或买,去老人家里送节,邻里之间互相往来,少不得有它。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年端午将近,母亲都会提前洗好粽叶,拌好豆沙等馅,亲手包粽子给我们吃。绳子缠缠绕绕,捆住的是粽子,也是一段段儿时回忆。我初学诗句时,曾就此写过一个绝句:“艾草兰汤洗粽线,糯香米黍角分边。吃时剪断缠丝索,系住来生不了缘。”虽幼稚,却是当年心境的写照。

  其实,端午在古时候并不是一个好日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古人将阴历五月称作“恶月”,而端午更是恶月里的“恶日”,只因这一时期气温不断升高,湿气不断加重,蛇虫鼠蚁活动频繁,容易传播瘟疫、危及人类的性命。恐惧会放大人心中的厌恶,以至于端午日所生的人也常被视为不祥之人,不为人们所喜。但有两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一个是战国时候的孟尝君,另一个则是东晋大将王镇恶。此二人俱出生于五月初五,却没有如传言中那样害父害母、殃及族里,而是一个生前名声闻于诸侯,一个死后配享宋武帝庙庭。

  因为端午的“不祥”,人们为了辟邪、求平安,也流传下许多禳解灾异的习俗,诸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白蛇传》里,小青就是因为饮了雄黄酒才现形的。有意思的是,人们还常常“以毒攻毒”。旧时在吾乡慈溪,老人们口口相传:在一年中最毒的这一日,捉癞蛤蟆制药最好,直接烹调之后拿来给小孩子吃,亦可“消火清凉,夏无疮疖”。于是便有了那句“癞蛤蟆躲不过端午”的俗语。如今,随着大家对于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端午捉癞蛤蟆的行为已不多见,但那句俗语依旧保留了下来。

  仿佛间,荏苒而逝的光阴又回到了眼前,那么远,又那么近。或许,这个世界,老去的只是时光,不老的却是回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上林湖
   第A04版:天下
看长江,看长江 丁迅华
在色彩与笔触间追溯革命先驱的精神
恩施重庆 行吟一组
也说“端午”
荷塘双鹅(国画) 施建华
儿歌两首
慈溪日报上林湖A03也说“端午” 2025-06-02 2 2025年06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