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徐吉芳 王杰赞
本报讯 “都说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没想到这白色的也有毒!我以后再也不乱采蘑菇吃了。”57岁的李女士(化名)懊悔不已,她万万没想到,就因为一时嘴馋,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前几日下雨后,李女士家附近的空地上长出了几个野生的白蘑菇。“这蘑菇这么新鲜,一定很鲜。”李女士心想,便动手采了几个,简单炒了炒就吃了。味道的确鲜美,可没过多久,李女士就感觉不对劲,脸色变得苍白,还剧烈呕吐起来。家人意识到情况不妙,赶忙将她送往医院。
“患者来时呕吐症状明显,自述吃了自采的野生蘑菇,我们立刻提高了警惕。”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红十字院区急诊科主任王杰赞表示,急救团队立即展开救治,一边为其进行肝肾功能检查,一边进行补液、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幸运的是李女士的症状逐渐好转,肝肾功能恢复正常。
“幸亏患者食用的蘑菇并非剧毒品种,而且送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王医生告诉记者,每年因蘑菇中毒的患者屡见不鲜,致死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主要分为五类:肝损害型,如白毒伞,可致急性肝衰竭,死亡率高;肾损害型,会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神经精神型,会使人行为异常;胃肠炎型,会引起脱水;溶血型,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看似鲜美的野生蘑菇,潜藏着致命的杀机。王医生强调,蘑菇中毒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激烈赛跑。一旦食用野蘑菇后出现任何不适,必须立即拨打120或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并务必带上吃剩的蘑菇样本,以便医生准确鉴定种类,进行针对性治疗。切不可迷信土方,自行催吐或乱服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要警惕食用毒蘑菇后的“假愈期”。某些致命蘑菇(如鹅膏菌)中毒后,患者会经历剧烈的呕吐腹泻,之后症状会短暂缓解,看似快好了,但此时体内的毒素正在悄无声息地摧毁肝脏器官。如果患者因此放松警惕,一两天后病情会急转直下,出现严重肝衰竭,错过最佳救治时机,酿成悲剧。
此外,民间流传的许多鉴别毒蘑菇的方法,如“颜色鲜艳才有毒”“生虫的蘑菇就没毒”“与银器同煮变黑就有毒”等,大多都是错误的,毫无科学依据。许多剧毒蘑菇外表朴实无华,与食用菇极难区分,而且无论蒸、煮、炒、烤都无法有效破坏其毒素,是否中毒完全取决于吃下去的蘑菇种类。
“蘑菇的种类,专业人士尚需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进行鉴别,普通市民凭肉眼误判的风险极高。”王医生提醒市民,时值夏秋之交,湿度温度适宜,正是野生蘑菇生长的旺盛期,千万不能吃来路不明的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