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谱版心、目录作“沈氏宗谱”,签条已佚,此从卷端所题。编者署名:“二十五世宗长成张,总理英瑞,校正英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文肃堂木活字本,四卷,四册。共印14部。以“吴兴望族千秋盛文肃名家万世昌”编号。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有藏。
卷一创谱序、凡例、祠规、家范、遗训、诰敕、祖像、源流序、阖族支派、阖族行第、文肃堂记、诸董捐助名次、藏谱、谱跋、四说、五箴、世系前图等,卷二世系后图,卷三卷四为行传。
卷首同邑附贡生鲁恭猷《创辑谱序》略云:“姚北马家路沈氏,自二十二世鬲字行由会稽楝树下迁居于此,迄今人丁炽昌,堪称巨族。惜乎二十二世以上至一世文肃公,因世远年湮,朝代更迭,兼且贼匪扰害,遗稿无存……然沈氏不特马家路一支已也,复有联宗合祠,本越郡皇公浦而来者,有由上虞夏盖山而来者,有自会稽西洋江而来者,有从绍兴后桑盆并小高埠而来者,支派不一,概勿详悉,而询及本源,佥曰我皆文肃公之后裔。今沈翁英瑞、英明等创议作谱,挨户采访,稿成付诸剞劂,开镌于是岁之九月,阅四月工告竣,属予序。”
此马家路,非宗汉街道,而在庵东镇。其实此谱所谓“姚北沈氏”,实指庵东沈氏,且大部分为绍兴楝树下迁来。卷首有《阖族支派便览》,从绍兴楝树下迁来的有七支:殿舍头、三灶下埠头、庵东市、马家路、六家灶、拖落、新湾。另有六支,分别为:小陈家路,由西阳江迁来;庙三灶,由南汇嘴迁来;张家路,由小高埠迁来;傅家路,由皇公浦迁来;祠堂根,由夏盖山迁来;胡家路,由小高埠迁来。
由此可见,此支姚北文肃堂沈氏,虽多为文肃公后裔,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宗,而是“联宗合祠”。故于光绪丁未年(1907年),在崔陈路新六塘南共建宗祠五间,有楹联二副,其一曰:“世家号文肃自蕺山高埠以来炳炳烺烺尔宗祖都是越东发迹;望族本吴兴溯楝树桑盆之后绳绳继继其子孙类皆姚北营生。”
《凡例》第一条记述其始祖云:“作谱之法,首著原始,以明受姓之由。是谱以周聃季公为受姓祖,以扶驾昇公为南迁祖,以越国公文肃福一公为分派一世祖,所以原其始也。”《源流序》中又记:“……至宋则有谏议大夫讳立,吏部尚书讳虚中,都察院左都御史讳介庵。介庵生三子:重、厚、昇。昇迁右都御史,扶高宗南迁,生瓘、穀。瓘生伯清。穀生伯温,字克和,行福一,仕至太师,封越国公,卒谥文肃。沈氏南迁后,作一世。”据此可知,迁越始祖为南宋沈伯温(文肃),而迁姚北者,则二十二世鬲字行也。时在清乾隆年间。
《凡例》第二条记作谱之法云:“世系,谱之大纲也。是谱起周聃季公,至文肃福一公,谓世系前图,载其大略也。自文肃福一公起,以后垂万世有行第字可排者,谓世系后图。图以提一而终五,取五服之义;横列者兄弟相联,世经人纬,绵绵不已。制虽宗一于一本,义实仿自欧阳,至于图左小注,则又例龙门之例,以醒观览。”
行第字号:“福寿康泰,佑启后入,绵延永远,和乐尊亲,吴兴故郡,胶鬲遗民,绍文肃绪,居北海滨,云礽贵显,搢笏垂绅。”
是谱还有祠规十一条,家范六条,遗训十三条,以及四说(勤说、俭说、谦说、忍说)和五箴(君臣箴、父子箴、夫妇箴、昆弟箴、朋友箴),对于维护宗族团结、社会交往、家庭和睦皆有可取之处。如其中家范第五条云:“国先养士,家首读书,此即古庠序之意也。族有举监生员,尤宜谨守理法,以为之倡。族人亦当优礼之,庶兴贤育德之遗意欤。”这些,都是家谱中着力宣扬的东西,也是宗族文化中值得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