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的起源地宗汉,就诞生了中国金轮集团、兴业集团、大成化纤集团等众多著名优秀乡镇企业代表。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方印华说,慈溪的乡镇企业40余年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前20年因为缺乏资金、技术、设备和业务,只能从事一些粗放型的加工,诸如麻袋缝制、旧布料经重新梳轧后织造再生布、制作劳动防护手套或工作服等。正是乡镇企业(当时称社队企业)开展这类并不起眼的土纺土织业务,却让千家万户有了参与的机会,也为农民在田间劳作之余有一份额外收入,这也是以点带面出现的蝴蝶效应。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不但为乡镇企业正了名,而且还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央的这些政策落地,既为乡镇企业迎来了春天,也为那些蓄势待发的乡镇企业家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广阔舞台。
方印华认为,乡镇企业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镇企业是冲破计划经济束缚,率先迈入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其次,乡镇企业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桎梏,开创了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其三,乡镇企业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四,在经济领域,乡镇企业提升了工业产值比重,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其五,乡镇企业开辟了就业新路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找到了一条新颖途径。其六,乡镇企业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结构,增加了社会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乡镇企业的这些作用,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显赫,可是在当时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年代里,却有着惊世骇俗、石破天惊的巨大影响。
1988年1月29日至2月10日,邓小平同志来浙江调研,当时的省委负责同志在汇报时也曾谈到了乡镇企业为浙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邓小平说,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这是农民自己的创造。他还进一步指出,乡镇企业很重要,要进一步发展提高。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还带动了各类专业市场的兴起,使全省的900多万农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这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
“四千精神”照亮前行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慈溪和其他江浙地区一样,进入乡镇企业“四千精神”的形成时期,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是当地乡镇企业家勇于开拓、善于拼搏、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群体精神的写照。
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巨变,慈溪的乡镇企业家抓住机遇,谋新局、布新篇、抓创新、提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新产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大胆应用于实践;以引进和培养人才为抓手,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创造了很多引人瞩目的品牌效应。接着,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慈溪的不少乡镇企业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开启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新征程。
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对“四千精神”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对于那些亲历者而言,这一精神的力量不可低估,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和艰辛所吓退,而是打起精神继续负重前行,在一片迷茫中寻找机会。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四千精神”,才使乡镇企业不断在低迷的挣扎中迎来辉煌的明天。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市场的激发之下,慈溪的乡镇企业如同一只只翱翔苍穹的雄鹰,振翅长空,击水千里。在砥砺中前行的同时,他们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为新颖的视角,使企业从原来的家庭作坊式管理逐渐过渡到现代化企业模式,这一演变过程可以观照出慈溪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清晰脉络,也揭示了慈溪的乡镇企业家们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进入新时代,在“八八战略”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慈溪民营企业家继承发扬“四千精神”,乘风破浪,奋发进取,推动现代民营经济取得巨大成绩。当下慈溪人群策群力,斗志昂扬,在党的领导下动脑筋想办法,抢抓机遇走向共同富裕。如今,慈溪的工业经济与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企业总数、产业结构、员工构成都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
不忘来时路,昂首新征程。《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起源与传承图片展》的举办,是深入挖掘历史、廓清诸多谜题、展示研究成果、提振企业信心的一个求真务实的重要举措,让人深切感受到慈溪人勇立潮头、不甘人后、迎难而上、敢闯敢拼的主观意识和寻求发展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