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浙商博物馆召开了“中国乡镇企业起源与学术研讨会”,依托强有力的档案支撑,经专家学者反复考证,确认“慈溪县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是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指由农民举办的集体企业、合作企业、个体企业。我国乡镇企业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前身叫做“社队企业”。1984年3月,中央(1984)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关于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慈溪县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的起源,要从马如盛花庄说起。
1925年,慈溪县宗汉周塘西村人马礼全创办了马如盛花庄。花庄主要从事棉花加工及贸易,采用机器动力后,棉花脱籽能力大大提高,生产的皮棉产品远销多地。1930年,花庄又添置机器,开始兼顾碾米。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花庄掌权人马志友遭国民党反动派追捕,马如盛花庄解体。马志友是马礼全长子,曾被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秘书长郭静唐聘为永昌商行经理。
1949年5月,拥有马如盛花庄遗留下来的机器设备和厂房的马礼全家族成员,创办了宗汉工人米厂,米厂采用股份制,主要经营稻谷轧米。1954年,宗汉工人米厂股权变动,更名为宗汉新业临时粮食加工厂(又名宗汉新业米厂)。
1956年1月,为响应国家“一化三改造”号召,宗汉新业临时粮食加工厂主动转入农业社(宗汉黎明农庄),更名为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工厂性质由股份制变更为集体所有制,成为中国第一家社队(乡镇)企业。
1960年,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更名为宗汉综合厂。之后,宗汉综合厂扩大经营范围,发展麻袋加工、再生布生产等土纺土织项目。随着企业发展,宗汉综合厂先后分立了东方红农副产品加工厂、东方红农机厂、东方红塑料纺织配件厂、东方红汽车附件厂等社办厂。1982年,原东方红农机厂是慈溪县社办厂中首家产值超百万的企业。
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到1992年后,乡镇企业大规模转型成私营或股份制企业,民营经济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马礼全后人马信阳抓住了这个机遇,于1984年出任宗汉纺织器材厂负责人,开始新一轮创业。宗汉纺织器材厂也是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传承下来的企业。1993年8月,马信阳成立宁波太阳实业总公司。
与以往不同,这次展览以丰富的馆藏档案为依托,打破了以时间为轴线,以事件为内容的传统格局,而是采用了以事件为主线的模式,从起源与证史、顺势与成长、传承与燎原、调研与论证、延续与辉煌五个方面来展开,既突出了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从诞生到迁址、从突破到发展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老一辈乡镇企业家在此过程中不惧困难、顽强求生、信念不灭、天道酬勤的不屈不挠精神。不仅如此,展览充分彰显了档案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价值追求、服务大局,还富有十分鲜明的慈溪地域特色。从文字的撰写到图片的精选,从版面的设计到布局的安排,都能做到精心策划、反复修改、简繁有度,使展览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能让人体会到社会发展的清晰脉络。
几经辗转终于水落石出
展览以图文资料为主,还有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老员工的口述材料,同时展出了当时的档案资料、生产原料、账本等实物。其中,慈溪县粮食局保存的一份《粮食志》和马信阳父亲马志成的笔记本成为重要的史实依据。
根据《粮食志》上的记载,“慈溪县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于1956年初转入农业社。笔记本是马志成60多年前担任“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会计时记录下的工作笔记,查阅笔记里所记录的账目可知,1956年1月1日“粮食加工厂”已进入农庄(农业高级合作社)。
“新业临时粮食加工厂是我们地方上最先从私企转入农业社成为社办厂的,16匹马力引擎、17部洋车都送到了农庄。”这是父亲马志成说的,马信阳对此印象深刻,记忆犹新。2017年退休后,马信阳开始查证这段历史,开启“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起源”探寻之旅。马信阳千方百计查档案、角角落落找资料,走访还在世的老员工,请他们写出了在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工作时的回忆材料。
当时,成立于1956年2月的无锡“春雷造船厂”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社队企业)。无锡“春雷造船厂”成立时间没有档案文字记载,有文字可查的是春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当地老人回忆,1956年2月,村里办起了春雷农业高级合作社后,随即办起了春雷造船厂,也就是春雷造船厂成立是在春雷农业高级合作社之后。而慈溪粮食局档案资料和马志成的笔记都说明,宗汉新业临时粮食加工厂于1956年转入农业社。
有了资料的大量积累后,马信阳又与浙江工商大学和浙商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联系。2018年,浙商博物馆和浙江省乡镇企业局组织了学术考察团队,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走访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根据现有掌握资料以及五洞闸农村高级合作社的批示时间等综合分析,“慈溪县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成立运行早于“春雷造船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家乡镇企业。
令人欣喜的是,在展览的筹备过程中,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慈溪市档案馆又陆续征集了很多以前常被忽视的老照片,如企业旧址、原黎明农庄员工图像、当年的工作场景、机器设备等,使展览的图片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下一步的民间档案征集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次展览就有我市摄影家桑金伟拍摄的多张老照片,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慈溪棉花收购、家庭土纺土织麻线织布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