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迈华在越窑青瓷复烧的征途上,首先遇到的是研制复刻瓯乐器具的难题。
2002年初夏的一天,陈珊岳与章均立叩响了孙迈华的家门。陈珊岳开门见山地说:“瓯乐是我市旧时民间的一种音乐,现在我们想让它复兴,可惜乐器无法保障。您是青瓷制作的大师,看看有否办法解决?”孙迈华拿着两人递给他的瓯乐器具察看好久,惊叹道:“古越窑真烧制过这种圣器吗?”看着二人点头,他沉吟半晌道:“我不是大师,与你们一样是追梦者。从越窑青瓷制作的角度,瓯乐器具不是不能做,而是今人没做过,我只能凭自己的理解与制作水平先试验看看……”接着,他审看了二人提供的一张粗略的草图,皱眉道:“我不敢说大话,先试试。成功了,你们付酬,不成功算我交学费……”
二人走后,孙迈华对着留下的瓯乐器具与草图,翻来覆去地研究,几天几夜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搞青瓷研发的工匠骨子里都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历史上有许多珍品、绝品,都是优秀的工匠靠“拼一拼”的精神,在“最后坚持一下”的努力中制成的。制作瓯乐器具,不仅要复刻形状,还要调音,要使瓷土烧制的器皿,能按乐师对音阶、音域、音色的要求,发出近乎天籁般的声音来。这是连大师、教授都没碰到过的难事,初来这儿创业的孙迈华,能攻下这既属分内又是分外的难题吗?
有君子之风的孙迈华,既然答应试试,就不会失信于人。这种信用,却让他付出了很大的经济代价。此后几月间,他带领团队攻关,不间断地尝试,打坯、烧制、报废,再打坯、烧制、报废……不惜工本地烧了十几窑,报废打碎近千个成品,才留存了十几个。他有些兴奋,也有些彷徨,忐忑不安地拿去让市民族乐团试用,最后勉强挑出几个合格品。于是,回来继续打坯、烧制、报废,千辛万苦、几经波折,才有了质的突破,成功试制出一系列精美的瓯乐器具,助力瓯乐团获得全国群星大赛金奖,让越窑青瓷瓯乐的艺术之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许多年后,业内有人认为他做了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既赔钱又耗精力。孙迈华却认为,这是他到慈溪后的第一件得意之作。他说:“我到慈溪创业的初衷,不仅是为了赚钱,钱是赚不尽的。作为一个制瓷人,我想要发掘越窑青瓷的艺术之美,做越窑青瓷产业的整体开发,弘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这不能单纯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他正是因为慈溪有别于龙泉的环境,才到这里静心搞研发,想在研发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企业。他说:“现实世界有着太多诱惑,人们往往把文化艺术功利化。这种功利化的最大危害,就是侵蚀了工匠的灵魂,使得秘色瓷制作工艺沉寂多年,难以复原与超越……”
他来慈溪创业,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颗渐趋浮躁的心重新安顿下来。心不安则行不敏。在以后的岁月里,孙迈华如痴如醉地倾心于青瓷传统工艺的探索,如越窑青瓷的纹饰、刀艺、釉料、烧制工艺等,他都须全方位地进行自我革新和超越。他说:“古瓷器的复原,对现代人来说是一场革命,是站在古人审美的角度超越自我的一场改造与创新。这不是说古人比现代人有审美的前瞻性,而是他们在物质资料匮乏的条件下,有一种正雅去俗的思考高度。现代人的试图超越,往往站在物质富庶的层面,以科学面对传统工艺,这不是不行。但这只是一种方式,我们也应该用一颗安静的心,去体会古人在物质贫乏时期对艺术的审美与智性的思考。”
2005年,慈溪越窑青瓷有限公司的产品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2006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入选宁波首批非遗名录。2008年,孙迈华被授予“浙江省非遗·越窑青瓷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一湾绿湖引新月,满目群山翠色中。今人不识故人雅,应赏秘色越窑宫。”这诗,孙迈华默记心中。自注册越窑青瓷有限公司起,他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率领他的团队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对秘色重光进行理性思考和智性复烧。
孙迈华是个说话不多、注重实践的实干家,为复烧与开发产品,他一门心思扑在他的工作室内,专注于青瓷工艺创新,特别是秘色瓷研发。他先从人文资源与土质入手,反复试验釉料配方,持续性地对越窑秘色瓷进行研发烧制。他对笔者说:“秘色瓷复烧,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探索继承,这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站在古人角度,对传统艺术美进行思考与梳理。你得明白古人在当时物质贫乏、生产力低下的前提下,如何烧制出这种美轮美奂的绝世产品来……”
2009年,孙迈华终于成功复烧出了仿古的秘色瓷,在当年度全国行业评比中获得金奖。
孙迈华说在研究仿制得奖作品三足蟾蜍时,政府是倡导者、鼓励者兼支持者。三足蟾蜍原件可说是慈溪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研究与复制程序相对复杂,他与市博物馆对接交流后获得允许,需由市政府打报告,省文物局审批后才能开保险柜进行研究。开保险柜的程序也很繁琐,须几方人员同时到场,三把钥匙汇集。他说:“那次打开保险箱后,我怀着异常紧张和激动的心情,像捧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小心翼翼地把三足蟾蜍放在桌子上,桌面垫了一块红布。接下来,我用尺子量各种尺寸,一一记录,前后大概花了3个小时。接着用泥料把模型做好,之后再把模型拿去校对,完全1:1仿制,花纹点数也一模一样。回来后,就全身心地投入仿制和烧造。烧造的过程同样很复杂,研究瓷土,研究釉料,研究温度,研究程序和方法。首次烧制的仿品由于比例缩水,没有达到1:1的标准,我只得再一次次地调整。从造型到釉色再到程序,又前后试了成百上千次。进市博物馆做比对也有七八次,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成功仿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三足蟾蜍来……”
这是孙迈华成功仿制出的第一件越窑青瓷作品。此后10年中,他对经典的秘色瓷代表作品八棱净瓶等绝物进行逐一的研究和仿制。
这是不同于他以前创作方向的一种新的尝试。秘色瓷就制作工艺而言,在世界陶瓷界是圣器、神器、奇葩,让古今研究制作越窑青瓷的工匠都感到望尘莫及。孙迈华是一个执着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正是这种不畏艰险的尝试与不断失败中的突破和创新,终于使他冲破桎梏,迈上新的艺术台阶。
在20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创造与制作中,政府始终是站在他背后坚定的助推人。2010年,他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他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16年,他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由此,他成为慈溪越窑青瓷和秘色瓷研发与生产、运营的领军人物。2021年,他新创作的精品《花间将军罐》获得第十届“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同年,第六届慈溪市青瓷文化节举办,他作为越窑青瓷突出贡献人物受到表彰。
与此同时,他主持的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坚持以弘扬传统工艺、秘色重光为特色的发展方向,销售上也有稳步的提升,目前已拥有客户群体上百家,年销售额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并逐年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