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大者愈大”,中国制造业靠什么形成了这样的规模优势?如何找到新的优势?
“双轮”驱动量质齐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9%,表现亮眼。部分细分行业加快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支撑了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加快崛起共同支撑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张,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说。
辩证看“大”与“强” 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业内常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因而不少人认为规模优势并没有多大用处。事实上,我国制造业的“大”为“强”提供了坚实基础。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很多产品订单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大”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大”还能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为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并形成全球影响力打好了基础。
如何“从大到强” 专家认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是指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和产量大,但在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与美国、德国等相比,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从做大到做强,从量变到质变,关键的两个因素是技术进步和企业品牌打造。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