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折射的是时代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前,贫富之间的穿戴相差极为悬殊。富有人家,多穿长袍马褂,戴一顶西瓜皮帽,质地为绫罗绸缎,皮裘呢绒与麻纱洋布(旧时称机织棉布为洋布);一些体面人群如教书先生、商店店员、当店朝奉等,虽然也穿长袍马褂,其质地就较为逊色了。一般干体力活的成年男子穿的多为对襟袄、迭拢裤,一件棉袄、一条棉裤过冬,老年人天冷时腰里系一条作裙,中老年妇女平时系布襕,年轻女子有穿花布的,质地为土布。
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人民装、列宁装、中山装,男女老少均相仿佛,少有特色。三年暂时困难时期,自然灾害频繁,人们生活困苦,主要是解决温饱为主,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所谓,只要不受冻即可,仍以穿土布为主。1968年,我们村里有一对男女青年约会,姑娘穿着斜纹土布衣服去约会,来偷看的人很多,事后,都评论说:“某某的对象穿的衣服比较时尚。”谈恋爱的男女青年还在穿土布衣服,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的穿着越发单一,男女青年都以穿草绿色军装为时尚,年长的男子穿列宁装,布料以黑色和蓝色为主。在过年时,能穿上一件枣红或紫色灯芯呢的衣服就会感到非常满足。
从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衣着有些追求了,当时最时尚的是仿纤的“的确良”,流行尼龙袜、卡普隆袜。想要买一件“的确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价格昂贵,一件衬衫的布料要八九元钱,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公社干部四分之一的月工资,而且在本地根本没有,只有托上海的亲戚朋友才能买到,要么是结婚、要么是经济条件特别好的人家才买得起。当时的男女青年结婚,隔壁邻居和亲戚朋友要看新娘的嫁妆,除了数有几件衣服外,还要专门数数新娘陪嫁了几双尼龙袜、卡普隆袜。买不起“的确良”衬衫,“的确良”的“假领头”应运而生。1973年上半年,我作为公社共青团代表,到宁波参加地区召开的第一次团代大会,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极差,实是买不起像样些的衬衫,为了给自己的衣着时尚点、体面点,就专门买了一条“假领头”穿上,照了镜子,在雪白刮挺的衣领衬托下,觉得自己也成了帅哥一枚。后来我发现,在来开会的团代表中,有许多人用“假领头”。“假领头”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能有钱买“的确良”时自行消失。
70年代末期流行喇叭裤、大脚裤,面料多为锦纶布,成为许多城镇男女青年的向往,这时的上衣开始出现“套壳大衣”,也称为“脱壳”“派克”大衣。其长度能盖住屁股,外套为卡其布,内层是棉质布做成的棉胎,可以脱卸。备受农村男女喜欢,以拥有为荣。
从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好转,对衣着注重了。“的确良”被冷落后,人们考虑全棉全毛面料的衣服,穿着更舒适。那时,呢制服上衣和用呢料制作的中山装曾风云一时,价格每件五十元。
到90年代初期,人们以穿有一件黑色的“皮茄克”而自豪,有的托人特地从北京带过来,当时的价格每件两百元左右。曾记得,浒山在三北市场办过一次服装展销会,最火爆的就是“皮茄克”。用毛革制作的小棉袄在二十世纪末也为大多数男女青年所青睐,男士在小棉袄上使用拉链,女士用对面襟加上纽扣。还有男女不限的踏脚裤。女青年的短衬衣也时髦了一两年。“金利来”男士衬衫和皮带一度成为一个人富有的象征。而2000年始,青壮男女基本不穿棉袄了,羊毛衫、羊绒衫、羽绒服等粉墨登场。随着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人们衣着服装也随之多样化了,没有一个公众所追逐的目标,个性化现象突出,更多的是考虑跟上潮流、追求时尚、讲究漂亮,年轻人的牛仔裤留个洞或有意扯破,并以此为潮流。而大多数人的衣着考虑的则是时尚与舒适兼顾。
随着生活的改善、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衣着会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时髦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