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回忆里只是转瞬即逝,但是只要有两家店,一碗面,却又能让人在那转瞬的尺度中驻足难去。
2010年之前,虞波北园西区北门旁——不大的夫妻店,能摆下三四张桌子,早上来吃,外边的天光直洒进来,停在距离店门几步之遥的地方。高楼太多了,把阳光挤没了,不过对于我来说,吃面还晒着实在是一种酷刑,尤其夏天。
这家店的牛肉面我最常吃,颇有几分特色。面条细而扁,淡淡的肉肤色,上面盖了一层很厚道的切得很碎的青菜,哪怕是菜梗也是很碎的,不出一块橡皮的大小,然后是一层猪油渣,再码上一层卤好的红烧牛肉。
先吃面,从青菜底下挑出几根,吹一吹后送进嘴里,面条上裹着猪油的香气,和汤的鲜咸。然而这时候还是不能喝汤的,太烫了。于是再送一筷子青菜到嘴里,青菜不仅沾了汤的鲜,而且口感清脆,拌着面一起送进嘴里。牛肉是第三筷要夹的,这家的牛肉不薄得寒碜,反而显出一番独特细腻的刀工。一片牛肉,一口的吃法觉得饱足,两口的吃法觉得回味悠长,又偏偏满码了大半碗,像是一朵芙蓉花一样艳丽地在这碗面上绽开。牛肉的香味飘出来,又渗进面里,带着点甜味,几乎让人能感同身受它是如何在八角、桂皮、香叶和老抽的浸泡中提取了所有的精华,将香料的味道深深锁进肉里,把肉的纹理织成蝴蝶翅膀花纹,外面深褐,里面微粉的棕。
啊哎,这面如何的软而筋道啊,只要放一放,根本烫不了嘴!汤上那层猪油清澈地漂浮着,打着旋儿,离离合合,一朵大的挨着另一朵,下一筷伸进去的时候就融为一体。这时候,就得拿起调羹了,盛起,喝掉。我至今说不出也猜不到汤里有什么,也许是放了独家配料熬的,也许只是骨头炖了再加了点生抽,但是,那骨头也定然是精挑细选的,而且熬化在这汤里啦!
我该如何形容这一碗醇厚的面呢?它只存在于我的回忆里。店长说要回成都老家带孙子,于是转让了店面。正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未曾想在一家寻常面馆里,我也体味到了这般物是人非的况味。
2020年,古塘街道后二房路福大妈旁——也是夫妻店,有时能看到丈夫骑着一辆摩托回来,把面和菜一袋一袋搬进厨房。
面是潮面,印象中比上一家的面更宽一点,也许是因为这一家的面看着更加阔气,让我产生了错觉。这家也做牛肉面,牛杂面、牛骨头面、肉饼子面味道也不错,我那时年龄更大一点,也更乐于尝试新鲜滋味。
这家卤的牛肉不是棕粉的,而是一种深邃的绛红,那红色从外到里,层层渗透,连最中心的纹理都浸润着浓郁的酱色。它从视觉上描述了“腌入味儿”的真谛,那是时间与火候共同雕琢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样的料才能卤出这样的牛肉呢?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将甘草、桂皮、八角、丁香等等香料融为一体,又拌进了恰到好处的咸甜,也许还渗入了一些独家秘方?我至今都后悔当初没有厚着脸皮问问它的配方。
比起这里的牛肉,我更喜欢的还是卤好的牛杂,不仅肥厚,而且竟然有一种软糯绵密的滋味,像是把蒸透的糯玉米咬开一般粘牙,口感层层叠叠。这家的牛杂很不一样,不是牛百叶牛肝牛心为主,而是放大量的带肉牛筋和一些大肠,一口软糯,一口实在。大肠掏掉了里面的很多油,反而是肠外边包裹着的一层薄薄的肉在这里展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口感,可以用舌头一点点卷下来,口感像咸蛋黄,总是碎碎的。面条反而抖擞得很,不粘不坨,很安定地浸在汤里,什么时候都是爽利溜滑地被挑出来,比不上青菜的清脆,但也已经足够清爽。
除了牛杂之外,牛骨头也很好。有很多牛味店做的牛骨头都有种牛油腥味。牛骨头肉通常没有这种感觉,好像总是能嚼出鲜汁儿,但是牛骨头带了筋和油的时候,就会有种分外浓烈和刺鼻的牛味儿,我怀疑是他们总是盖在牛骨头上的那块白布终于发馊了,又觉得也许是放多了味精后和空气发生了怪味的化学反应。这里的牛骨头一点儿坏毛病都没有,肉就是肉,不沾筋和油,就是把肉刮下来费点力气。
我爸经常带我来吃,在这里经常会遇到一些他的老熟人,有时候聊几十句,有时候简短打个招呼,这时才让我感受到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慈溪人。阳光晃眼,香樟树的叶子有一搭没一搭摩挲着,外面的马路上嗖一下一辆摩托,嗖一下一辆汽车,带出来一点不大的风,在我的耳朵里都是嗡嗡的,好像外面那条被香樟树夹道的小路上藏着一种令人发晕的空旷,有的时候三轮车慢慢蹬过去,才有一点不一样的哇呜昂呜、卡啦啦的响。
这家店有一天也关了,也许是因为他们终于想要享享清福了吧。店长是一对乐呵呵的夫妻,据说是有退休金但是闲不下来才开了这家店,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与人分享他们简单的快乐。他们的牛肉面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牛肉面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