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上林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岑燮钧
~~~童银舫
~~~叶不子
~~~黄勇福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编《伏龙山》副刊
童银舫

  一九九三年七月,慈溪市广播电视局准备创办一张电视周报,由分管副局长柯萍负责筹建,时任局长为成张先,局址在寺山路一七三号。局里派出两人编报,一位是周天,任主编,另一位是孙永根,主管广告和征订工作。另需聘请两位编辑。

  我在当年一月被借调到市青少年宫,编辑《青少年之友》月报,五月因患急性黄疸肝炎病休在家。七月中旬,周天请我去广电局,谈了编报的一些设想,希望我能助一臂之力。从他的口中得知,他的父亲周乃复先生也认为我较为合适。于是,我答应了下来。另一位编辑是陈雅娣,她是“七叶”诗友,曾在天元镇文化站工作,也爱好写作。我们四人的年龄都在三十上下,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

  次月,我与柯萍、周天去慈溪印刷厂洽谈印报事宜。印刷厂非常重视,特地引进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照排设备,派了两个年轻姑娘学习排版技术。

  我们开始编稿子,划版样。版样纸是向《慈溪报》要来的,分为七栏,每栏十字,共九十二行,每版版面字数为六千四百四十字,去掉标题区和图片,实际字数约为五千字左右。报头从沙孟海先生题写的“慈溪广播电视大楼”截取六字,气派非凡。因为两位姑娘从未排过报纸,技术很生疏,手忙脚乱,时出状况。她们连夜加班,创刊号终于在九月二日半夜赶印出来,翌日送到了读者手中。

  《慈溪广播电视》周报第一至五期为四开二版,第六期起改为四开四版。第六期试编了一个文艺副刊,共发文二篇,小夏写的通讯《老板与雇工之间》,童心写的名人故事《剧作家徐进》,附徐进先生来信,另有孙群豪的篆刻二方,黄岳洲的摄影一幅。给副刊取什么名字好呢?因为《慈溪报》的文艺副刊已取名“上林湖”,我建议取“伏龙山”,与之相配对。得到编辑部同仁赞同。于是,从电视周报总第七期开始,副刊就以“伏龙山”面世。这一期(即《伏龙山》副刊第一期,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出版)发了四篇文章,周乃复的散文《五磊山风景区的诗情画意》,南羊(马建飞)的随笔《忏悔以往》,夏思(陈雅娣)的诗歌《巴士·爱情》,我也写了篇随笔《且说伏龙山》,介绍了伏龙山的人文历史。又选了二方孙群豪的篆刻,《普天同庆》和《翰墨千秋》,还有一组“两台要闻”。从这一期开始,《伏龙山》副刊配发刊头美术(摄影或国画)和刊头题字。

  此后,版面基本稳定。第一版影视新闻、剧情介绍,由周天编辑;第二版中央一至四台、浙江一台、云贵台等节目预告,由陈雅娣(署名夏思)编辑;第三版生活知识或文摘,由孙永根(署名咏庚)编辑;第四版《伏龙山》文艺副刊,由我(署名童心)编辑。

  我在县志办工作期间,曾编辑过《慈溪修志通讯》,这是一份地方志的内刊,着重编发地方文史作品和与修志工作相关的论文与信息。电视周报的文艺副刊,面向的是本市普通读者,所以在组稿中,既要考虑到能反映本地的历史文化,又要跳出地域的局限,让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接受,都不嫌弃。

  我请周乃复先生(笔名禾火)撰写了《五磊山风景区的诗情画意》《“青山寂寂水潺潺”的栲栳山》《翠青天过雨,湖光一鉴浮——神游上林湖》《西安行》《新年说年俗》等一组散文;请邬梅先生撰写了《狗年笑谈狗东西》《魂兮去吧,堕民!》《戴先生》《名片这玩意儿》《身背笑话满街跑》《“清明”夜思》等随笔;请张日铣老师(笔名傅山、省之、辛志)撰写了《毛泽东与“后太史公”》《唐伯虎种种》《“徒然草堂”》《钟惦棐印象》《物有尽时情无限》等十余篇,和一组《语词小札》;也请张坚军老师(笔名苏寻)撰写了散文《传神之笔抒军魂——记我敬爱的老师王愿坚》《在阿克曼家作客》,评论《选择的困惑——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之我见》《从红高粱到红灯笼——张艺谋的魔术》。发表了王良骅老师的散文《一张外币》《忆唐弢先生》,和五首诗歌;发表了任哲向老师的《让自己吃“米”》《引导的第一要著》《蝴蝶效应》《“风筝”教法》《支持儿子剃光头》《孩子不争气怎么办?》等一组随笔;发表了冯昭辉(笔名陈竹、冯香南)的随笔《纪念像雕塑的内涵》《遗憾的“三国演义”》《季节滑坡》《封建历史的迷雾》等;发表了董小军(笔名牧野)的散文随笔《伟大的瞬间》《一天看了七场电影》《看露天电影》《股市风情录》《做好事》等。发表了马越(笔名南羊)的散文《昨夜西风》《三十有感》《夕阳里的沉思》《走路》《追月》《寻找生命的自觉》等十来篇,和二十余首诗词。也发表了俞强、陆军如、徐姚姚、姚能宜、台湾诗人辛郁的新诗,和胡匡一、魏泉琪、叶诗影、华引峰(谷人寰)、周君平、张信人等老先生的诗词。甚至还有楼鹏飞、沈丁永、伍保祥、徐欢群的四篇小小说。此外,还独家发表了“九叶诗人”袁可嘉教授的《恩比父母  情同良师——痛悼长兄可尚逝世》。余仁杰先生推荐了马来西亚女作家柏一的《此际不设防》《都是女人惹的祸?》《吉隆坡访“星妈”》三篇随笔,授权《慈溪广播电视》发表,将报纸传到了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伏龙山》副刊得到了广大作者的热情支持,特别是横河卫生院的胡嘉春医师,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激情澎湃,天上人间,挥洒自如。他先后以本名和笔名第五祁、史迎东、颛孙燧在《伏龙山》副刊发表了散文随笔《从武则天说到太医》《武则天的诗情》《天童寺忆旅》《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峙山公园走笔》《晓洋先生》《庭院里的野枇杷树》《翰墨情深》《“联想现象”与北宋“乌台诗案”》《一代宗儒说胡瑗》《栲栳飞瀑》等十余篇。他在《伏龙山》副刊上读到马越的作品后,十分欣赏,引为知己,连续发表三篇评论,称马越的散文“文史功力甚深,文笔何等的娴熟,其细腻的笔触,显出江南人的灵秀来”;称马越的诗词“作品严肃典雅,而又能兼容,有强烈的审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勇敢地置身于历史的进程,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读马越的诗词,会奋袂而起,挥剑而舞,击筑而歌”,评价之高,难出其右。马越亦作《江城子·夜饮书剑楼》回应,称“吾师嘉春先生,医本名门,每多创意,文章天成,气凌五岳,虽年届知命,豪气不衰,名其居曰书剑楼”。词曰:

  “把酒纵横论天下,君常悲,我亦痛。只手阴阳,可能起周公?五车学富万篇才,张良计,又何用?伤心最是稼轩语:封侯事,谈笑中。

  黄土堆里十三朝,今古空,万相同。不尽江水,滚滚长流东。但教文章千秋在,看前贤,学杜翁。书香剑气盈斗室,细收藏,一炉熔。”

  两人遂成忘年之交,成为文坛佳话。马越本名马建飞,龙山镇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时年三十岁,为慈溪电台记者。

  《伏龙山》的刊头美术,用的多为国画和摄影,有陈国树、房企遐、孙仲山和余姚胡匡一、江苏孙明华的国画,有陈吉生、黄岳洲、胡永敢(笔名星晨)、周天(笔名天夫)的摄影。刊头书法,则有上海钱君匋、高式熊、洪丕谟、姜彬、邵洛羊等名家的手笔,都是我上门求来的,为副刊增色不少。

  一九九四年春,我调去匡堰镇工作后,仍兼职编辑《伏龙山》副刊,但逐渐变为一月出刊一期。记得孙永根兄也曾代编过几期。至一九九五年九月,共出《伏龙山》副刊五十期,随后报纸停办(电视周报共出刊一百零七期)。

  时隔三十年之后,我重新翻检《伏龙山》副刊,并编了份总目,感慨良多。五十期副刊,共有四百五十条,文字略有二十余万言。历时二年,团结了一批作者,发表了一批质量上乘的诗文作品,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慈溪文坛,留下了一个美好的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上林湖
   第A04版:天下
哑 哑
我编《伏龙山》副刊
在象山鹤浦间走读
醉美黄山
慈溪日报上林湖A03我编《伏龙山》副刊 2025-08-04 2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