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在安徽省南部,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人间仙境”。
我曾四登黄山:1991年8月,1996年11月,1997年7月,2009年7月。
先从第二次说起吧。我们从后山云谷寺乘老索道到白鹅岭,遇上狂风暴雨,索道口没遮雨棚,根本迈不出门,只能“索上索下”。
第三次从南大门乘玉屏老索道上玉屏楼,先去观望地标——迎客松,它像位从容的老者,树冠舒展,一侧枝桠平伸如迎宾的手,另一侧枝干斜逸,树皮是鳞甲状的裂纹,苍老却遒劲。
从迎客松旁小路走半小时到老道口,沿天都北路登天都峰(那时不用预约),花了两小时。登顶时俯瞰云海翻涌、奇松挺立、群峰连绵,“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1810米的海拔,让它成了黄山36峰中最雄伟的一座,那全景尽收眼底的震撼,终身难忘。
之后往西北下山,有些路段陡得近80度,需手脚并用。到了著名的鲫鱼背,一段约十米长、不足一米宽的天然石梁,两侧是千米深渊,边侧只有简易铁链当护栏(现在是水泥加固的台阶)。同行三十多人,登天都峰时没人掉队,到这儿却犯了难。起初只有三分之一敢跟我过,我来回示范,教他们只看路面别瞅两边,或蹲下身子学鸭子挪步,又过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任怎么劝都不敢向前走了。
继续往西走,经天海、光明顶、北海景区到白鹅岭索道站下山。虽说那时年纪轻,也累得够呛。
第四次从南山乘新玉屏索道上,看了玉屏楼、迎客松,走一线天,登莲蕊峰、光明顶,再乘新云谷索道下。除了索道是新的,其他都不如从前,连迎客松都像没了精气神。
真正懂黄山味道的,还是第一次。
1991年8月初,市教育工会组织教职工代表去建德县新安江镇疗养。一周后活动结束,我约了位教委干部去黄山。从新安江白沙码头乘客货混装铁皮船逆流而上,七个多小时后到安徽歙县深渡镇,船经严州古城、淳安县等地。船分两层,上层票十元,下层五元。我们起初不知道买了下层,一进去就傻眼了——满是当地农民,带着鸡、鸭、鹅、小猪和各种农产品,各种味道混杂其间。于是赶紧补票换去上层,人少,视野也好,沿途徽派民居映着山水,别有风情。
从深渡码头坐小巴到歙县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乘头班车,到黄山南门(汤口镇)。那会儿没索道,从慈光阁出发,经半山寺、天都峰、玉屏楼、迎客松,再攀百步云梯登上光明顶。路陡得厉害,有时前面人的脚就像踩在后面人的头顶一样。天也变幻莫测,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云缠雾绕,明明太阳高挂,忽然就“噼里啪啦”下起大雨,如在仙境里穿行。走得大汗淋漓,一停下就凉飕飕,只能咬牙一口气走七个多小时到光明顶。
沿途奇松怪石林立,一个个名字像在讲述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迎客松高大挺拔,飞来石孤零零落在山顶,透着奇特……那些新奇壮观的景色深深刻在心里,后来再登黄山,总觉得淡了些。
到光明顶先找住处,一百三十元一晚,被安排在操场的帐篷里,席地而卧。两人盖一床被子,加被要加五十元。反正睡不了多久,俩大男人挤挤挨挨一宿。
凌晨三点,同伴背了床盖被,我背上垫被,去北海看日出。云海绵延无尽,好似一片大海,美得不可方物,让人生出想跳下去畅游一番的冲动。黎明时天边泛出鱼肚白,月亮还挂在天上,松枝带露,飘送清香。橙红色光带慢慢铺开,彩霞从桔红变成淡黄,太阳像害羞的姑娘,一点一点露出脸。刹那间,群山镀上金辉,奇石也仿佛活了过来。
之后经白鹅岭从北坡下山,虽没索道,北面步行道的台阶却宽畅整齐。后来,我还去过黄山周边的三清山、九华山、葛仙山等,各有各的韵味,但都不及第一次游黄山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