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今,稻读人文“走读”活动以行走阅读世界,在脚步与书页之间,探寻风景、人文与自我。七月末,大家走进象山鹤浦大沙村——山与海相遇的地方,潮声起落,皆是篇章。
鹤浦镇,栖于宁波第一大岛南田岛,与石浦隔港相望。这座有着跌宕历史的岛屿,以其特有的“隔离”气息,将我们从慈溪四方召唤而来。车轮蜿蜒于葱郁山径,掠过树影、水塘、倾泻的绿意。摇下车窗,海风裹挟着咸鲜扑面,远处岛屿、沙滩在峰峦叠嶂间若隐若现。听,潮声已悄然奏响序曲。
途经大百丈、小百丈村,不禁遥想宁波的百丈路——以行走之距定义世界,恰是稻读走读的深意。转弯处,武圣庙静立,时间仿佛在此凝滞。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庙宇,如主人般迎接着我们。从繁华到封禁,荒芜至重生,“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鹤浦,千年山海变迁,沉淀下多少岁月的回响?
众人下榻“一山伴海”的民宿,非“依山傍海”,亦非“一山半海”,正是“伴”字道尽相依之态。念及路旁那句“海浪里藏着对你的喜欢”,远胜泛滥的“我在这里很想你”。熟悉的套路催生疲惫,稻读已走过了三千日夜,它的积淀和叩问也如浪潮一样,碰撞在一起。如何深耕传统,让根基更稳?如何破开新土,引活水激荡?
短短路程,大沙沙滩已在眼前。涨潮时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极目远眺,鹤浦独特的山海相依地貌尽收眼底。这片曾被誉为“海天福地实仙源”的南田,历经明清三度封禁,终至“唯有空林噪晚鸦”的荒芜。光绪元年解禁后,垦民们栉风沐雨,合力围筑泉塘、拓荒耕织、兴建码头,终使商脉复苏。这数百年的历史断层、海疆烽烟,铸就了鹤浦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也悄然融入今日精品民宿集群的肌理。
当我们在人文走读时,我们究竟在追寻着什么,当沙滩上的烟火绚烂成璀璨星辰,又归隐于静寂黑夜;当日出在云层身后,躲藏了它的羞耻与炽热,我们究竟在渴望着什么?
细雨悄然而至,云岚漫溯山谷……
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在主理人飞白的主持下,开始沙龙。他回顾了稻读的发展历程,他说“稻可果腹,读亦润身”,“果腹”是基础,是三千昼夜积累的实绩与认可;“润身”是升华,是灵魂在文字滋养中获得的丰盈与坚韧。这八字箴言,此刻尤为清晰而凝重。飞白直面现状:书田之下,稻读正经历生长的阵痛,涌动着变革的渴望。
风雨声中,关于稻读未来的思辨激起浪花。借纪录片导演之问,我们探讨稻读真谛在于“小城土壤”中孕育的“大价值”。绘本群悠悠主张由绘本延伸至家庭教育,并强调如鹤浦开发般借助合作平台,舒展人文枝叶。文学群贺咖啡在深耕“一语中的”之余,思索个体成长与团队年轮的交织,推动精品书评。影读群科俊建言各群特色之上寻求融通,以期“1+1>2”之效。社科群圈长则强调制度与温度并行,方能促稻友茁壮。
阿杜于信息洪流中呼吁厘清定位:是推广还是爱好者平台?关乎流量时代的突围。马不力认为AI盛行的当下,适度借助可以提升阅读效率。老汪谈到稻读阅读要起到引领作用。瑶瑶提醒勿忘初心,贵在理念落地。斌哥则倡议汇聚每位稻友、每个群组的微光,聚沙成塔。——是的,聚沙成塔。热切之声如潮奔涌。不觉间,窗外雨霁。山谷中,雨后的合欢花粲然绽放,随风摇曳,姿态笃定。
潮音渐隐,合欢轻曳。那沙滩上叩问的回响,座谈中思想的激荡,此刻皆沉淀为笔尖的墨痕。山海行读,终归于心。当浪花书写的序章合拢,我们已在风雨与晴岚的交界处,落下了属于稻读——也属于每个行读者——新的篇章。
这篇章,将在深耕的沃土中汲取力量,于破开的新壤上伸展根系,向着那无垠的人文山海,坚定地蔓延、生长。

